我很幸运,能从一个双非本科差生考到北大。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也不是一个学霸,考上北大也并不是我大学追求的全部。我认为我的大学最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不是考上北大,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找到心之所向,心之所爱。
【风景园林——人生的转机】
记得报道当天,修业广场五头牛头顶的太阳熠熠生辉,却照不开内心的阴霾。高中奋力苦读三年,却遭遇高考失利,稀里糊涂被录到普通本科机械设计专业,灰心丧气踏入校园。
内心的不甘与懊恼让我一直在询问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度过?我的一生又该追求什么?”
第一年我和大家一样,去感受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一直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当时只凭着对风景、植物、自然的喜爱,决定转到风景园林。转来的第一年,总有有补不完的课,赶不完的作业。绘画、造型基础等艺术类课程对于我这个理科生来说学得云里雾里。
【逃离学校——惊险而又痛苦的旅程】
对设计、学习的迷茫,对于前路的未知让我想要出走。于是逃到了止间书店兼职,逃到陌生的城市暴走。到北大蹭课的经历让北大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但当时还不曾把攻读研究生当作以后的规划,甚至不曾把风景园林当作以后的事业。
我只是固执地追求自己所以为的“自由”和“喜欢”,因为热爱摄影、旅游,即使每天饿着肚子暴走二十公里,也能在当天发表游记,大二如愿成为“简书写作平台”签约作者,这对于我这个从小语文不及格的人来说是莫大的激励,让我相信: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获得无穷的能量。
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人生应该做自己喜欢之事!”。于是大二还未完就计划着辍学,逃了期末周去大理做义工,跟南京大学团队做Myh2o水调研,去上海四叶草堂实习。
不务正业又远离同学、家人,独自一人在外看似潇洒实则孤独无助,时常在夜里惊醒叩问内心:这样的生活是你真正想要的吗?黑夜里只留下长久的寂静。
经历了这段居无定所的日子,醒悟到:良好的生活必须有人生的重心,于己于社会,都有意义。
【从辍学走进社会再到回归书本】
走出书本那几个月,早已把课堂内容抛到脑后,但课堂上学习到的“点线面构成”“色彩”“景观历史和文化”等已经浸入脑海,深深影响了我的认知和视角。
若不是认真学习过设计知识,便难以在风景中找到独特的美景,去发掘表象后的文化思想。通过摄影,我尝试理解了尺度,秩序,空间和氛围,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解从“课本”到“现实空间”。
四叶草堂的实践项目“创智农园”让我感受到景观与社会的联系,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解从“图纸”到“空间”,再到“人”。
持续三个多月的社会经历刷新了我的世界观,尤其是深受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对于社区花园营造热情的感染,促使我决定选择一个愿意终身从事的专业考研深造。
以当时的成绩,我考本校都有悬念,已经两年没有静下心来学习,坐在图书馆里如坐针毡,但还是坚持阅读,因为没有确定考研专业,我的阅读书籍从文学、摄影、社会学到哲学,不断寻找打动我并愿意奉献的事业。
【全力以赴北大景观】
一个暖意洋洋的午后,坐在图书馆前草坪上,看着这片空地上自由玩耍的学生、大人小孩,听着风感受到景观设计给人带来的幸福,这幅场景浸润了我的眼眶。与此同时,我参与到校园营建,从建造、竣工到运维的全过程。我想:能为人们创造更美的环境,景观设计师该是多幸福的职业!
因为兴趣,我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已经超出了老师所能讲授的范围,我时常找老师讨论专业问题,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和工作坊。期间认识了很多高校老师,华南理工何志森老师、北大李迪华老师都给予了我指引和鼓励。
2018年暑假参加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的工作坊,发现我与北大景观的核心理念有共同的追求,决定报考北大景观设计学。
从决定考北大那一刻起,无时无刻不想着为之付出,每日从图书馆开馆到闭馆,默默为心中那颗“北大”的种子浇灌辛勤的汗水。直到初试成绩公布那天,我都不认为自己能够考上,即使失败也不后悔自己花在考研上的岁月。
困惑我的那几个问题直到现在我都没法给出明确答案,只是时常铭记周晨老师告诫我的话: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我的大学,我的迷茫与困顿,我的追求与探寻,我的成就与欢乐都是我人生中精彩的部分。
【给学弟学妹的话】
大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所想所爱的过程。在大学树立起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部分,贯穿始终,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如何为人;不仅要在课堂上跟老师学,还要在生活中跟身边人学。
大学提供的是平台,是环境。不过决定性的还是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跳出自己的风采。而一个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超强的人,万事皆成。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的爱好与长处,探索一条喜欢并适合的道路,才能不被人潮淹没,时代裹挟而走享受探索的过程,包括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愿正在追求的你能无悔过往,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个人公众号:素怀。期待与你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