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小松被爷爷奶奶接到乡下老家里带了。
昨天奶奶给我们打电话说,小松每天作息规律,能在表哥做暑假作业的时候自己看书、画画。平时还帮着爷爷浇花种草照顾小院子,还感叹奶奶每天做饭辛苦、他要好好吃饭……
原来我们不在孩子身边,他可以做得这么好。
想起他在我们身边,事无巨细都是我们用心照料着,这是他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我们生活,对他能否适应新环境,当初心里真是没底。
反观我们现在比较普遍的养育方式,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们,个个都是十项全能、100分妈妈,恨不得什么都包揽下来。
英国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足够好的妈妈”概念,被中国精神分析家曾奇峰翻译为“60分妈妈”。
这个概念的核心意思是,妈妈做60分就可以了,剩下的40分,是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要让孩子用自己的创造性去填满。
如果妈妈坚持做到100分,甚至120分,那会对孩子造成吞没性的创伤,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探索世界的机会,失去了创造力、判断力,失去了独立人格的培养,最终沦为“生活白痴”。
01
无法独立的成年人 vs 包办一切的父母
还记得那条毁三观的新闻:
48岁“啃老海归”宅家7年,80岁老母亲患尿毒症身心俱疲状告儿子。
新闻中的上海丁阿婆今年82岁高龄,老伴已经离世。
本是颐享天年的年纪,她却整日为儿子忧心忡忡。
丁阿婆的大儿子大卫今年48岁,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从小就是母亲的骄傲,但他2012年毕业回国后,就没有再工作过。
看着大儿子整日浑浑噩噩,左思右想下,丁阿婆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状告大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
丁阿婆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当法院通知大卫参与诉前调解的时候,他仍然拒绝跨出家门。
并且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觉得正是因为遇上这样的母亲,才害得自己生存能力差,不能好好地适应社会,事业停滞。
每个无法独立的成年人,后面都站着包办一切的父母,不无道理。
丁阿婆真后悔当年忽略了对儿子生活能力培养,害了他,也害了晚年的自己。
02
过度溺爱培养出自私孩子
有部动画小短片《巨婴》。
很讽刺,很压抑,但也很真实。
男主是个大号“巨婴”。
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妈”,然后,妈妈就帮他把衣服穿上。
剃胡须也让妈妈动手。
吃饭全靠妈妈喂,“巨婴”只负责打游戏。
而爸爸呢,除了负责掏钱,好像屋内一切都与他无关。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车祸,死了。
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
没多久,家里陷入窘境。
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
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但这一次,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一刹那,画面突然跳到了十几年前。
巨婴还不是巨婴,只是个小小孩。
一看到电视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满足他。不管多贵,也不管是否合理。
那时候的爸爸还是一样,从来都只负责掏钱。
可是,十几年一过,爸爸走了,但小小孩,还是“小小孩”。
“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
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依然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情绪。
但“巨婴”的反应可想而知。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巨婴”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换钱找乐子。
可没多久,肾换来的钱,也给败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他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能填肚子的东西。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03
孩子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长大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父母:怕孩子打碎碗伤了自己,所以从不叫她洗碗;怕孩子上学迟到,每天总是动手帮孩子搭配穿衣。
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倾尽全力为孩子遮风挡雨,也不愿意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历一点点坎坷。
又是厨师,又是司机,还是监督辅导功课的老师,同时负责筛选孩子穿什么,玩什么,听什么音乐,看什么书,跟什么人交往,全方位覆盖孩子生活的每一寸土地。
孩子在密不透风的爱护下,失去了成长的空间,最后只会好好学习,做“正确的事”,变得无能和白痴。
而事实是:只有父母不在身边,挫折才别有滋味。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曾说:
“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
比如孩子学习做饭,切破了手,水溢出来,饭烧糊了,家长觉得越帮越忙,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学习,只要成绩优异,将来不愁找不到专职的家政人员打理生活琐事。
可是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做饭这个技能,他学习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协调能力,享受的是独自创造的乐趣。
而且,任何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能掌握,都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撑握感和触摸感增加一分,孩子的生活和人生经验就此延展了,自信也由此逐渐确立。
比如小孩子“失恋”了,萎靡不振,茶饭不思,无心学习,家长深恶痛绝,觉得孩子过早接触男女感情完全是走弯路,浪费时间,十分可笑。
但孩子在此收获了他人生太多的不一样的感触,丰富了他人生的内涵。
这些东西最终都是会整合到他的思维,判断和感受中去,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人。
不要在孩子犯错之前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熄灭一切导致错误的“星星之火”,站远一点,理解他,信任他;错误产生后,忽视他。
错误太大时,一起分析他,纠正他,鼓励他。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长大了。
一个人心智的成熟,教育只能起一部份作用,许多部分需要靠孩子独自摸索,反复犯错去完成,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