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简书也好几个星期了,自己平时也会写点东西,原以为对自己来说写文字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要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来坚持还是很困难的。最近都在研究写文字这件事情,当你开始认真对待它时,才发现横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有很多:写不写?写什么?写多少?用多少时间写?都是困扰自己的问题,为了使自己有东西可写,开始每天进行大量的阅读,找寻一些可以引发共鸣的点,模仿学习他人的写作模式,买了几本相关的书籍进行了阅读,也开始习惯性的随身携带一本小本子,记录生活中的一些让人有触动或启发的事情。
而为什么今天要写这些事情呢?因为在研究、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思维方法。而这些东西个人认为不仅局限于写作,还能泛化到职场生活中:
1、先解决方向性问题,再着手技巧性问题。
最近为了学写作买了本书,书里有个观点很有吸引力:开始写作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有难度,但很多人都觉得困扰自己的是技巧问题,从而开始学习技巧,方法,而这种做法恰恰是一条歧途,过早的让自己被框架所限定。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而放弃写作。我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是一些技巧之外的东西。诸如:态度、自信、习惯、性格等等。我将之理解为:攘外必先安内。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很有启发性的,不仅在写作上,工作上也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工作得很累,效果也不佳,大多数人会告诉你这样做或那样做,但更多的都是一些技巧方法。不是不对,而是在没有解决大前提的问题下,这些都是空谈。那什么是大前提?我认为就是内在的问题或者说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工作、自我的追求,你希望工作带给你什么,正确认知所处平台,可以利用资源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认知和心态范畴,把这些东西都理顺以后,才涉及技巧层面上的东西(环境氛围、处人处事,时间管理等),否则任何技巧都只是花拳绣腿,好看,实则无用。这只是一个顺序问题,但确实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2.框架型思维
开始尝试写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想好了一个命题,写着写着就散了,中心模糊,重点不突出,或是直接写不下去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案就是列提纲。描述任何事物,先进行框架分析,列出提纲,再进行分部扩充。这往往能讲作者的思想聚集在一定范围内,后续写作也更有目的性,最后的成品相比随性而来,应是更具有逻辑、更加流畅的。
回归到职场之中,也存在这类型思维模式,但它换了个名称叫做计划管理:列提纲好比做事前先进行预先计划。完成这件事情要分几步,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整。清晰的提纲架构往往能产出一篇好的文章。而好的计划也常常能将繁杂的过程简化,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持续输入+持续输出
关于写作,最近最长看的两个词就是输入和输出。简单来说输入就是阅读,输出就是写作。不断的阅读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模仿、吸收,从而让自己有东西可以用,有东西可以写。而不断的输出是为了让自己把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进行消化、理解、升华,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这两个状态持续交叉进行,最终让自我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若细细分析职场生活,其实也存在这样一个转化过程,任何新人成长为一个独挡一面的高手,其实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输入到输出再回归输入的过程。从开始的问题引入、学习模仿,到中期的尝试实践、具体执行,再到后期问题反馈、问题解决,最后回归到新问题引入。我想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当然能总结的东西也还有很多,我所写的东西相信别人也有过类似的总结。世间道理千千万,回归到某一点上,其实都是共通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应用,怎样回归自己。
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带给他人一些帮助。如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