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史铁生先生是在高中的一次语文课上,学习他写的《合欢树》。读完文章,不知怎的,竟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许是为了隐忍的、深爱着儿子的母亲,许是为了正值青年却双腿瘫痪的儿子,如今早已记不清当时所想了,只是,“史铁生”这个名字却实实在在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怀揣着敬意,一丝心疼。
当时,对他的了解委实不多。只知道他21岁时双腿瘫痪,并且,多年以来,一直与疾病作斗争,他是我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典型的身残志坚的励志人物。仍记得,自从“认识了”史铁生之后,常常把他写进作文当中,把他的故事用作议论文素材,乐此不疲。不过,这可把我们老师给气坏了,指着我的试卷气不打一处来:
“我说,为什们你的每篇作文都要把无辜的史老先生牵扯进来,你就不能让他休息一会吗?”
“因为我喜欢。”
因为喜欢,所以提笔写作时总会提及他,虽当时了解不深,却因《合欢树》与他结下不解之缘。只是,当时老师追问我因何喜欢时,我却不知如何作答,只能沉默。
如果只是与老师谈他如何的身残志坚,如何令人敬佩,我自是不愿的,那样太假,不足以道明心中我对史老先生的情意。但我明白,那时真正吸引我的不会只是他的文字,更多的是他的人生遭遇以及他的顽强,淡然和睿智。事故发生后,他也曾自暴自弃过,加之失恋的的打击,他曾多次尝试自杀,幸好及时得救,否则,我们将失去这样一位可敬的,如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古典书籍般的作家。
其实,史先生也只是一位普通人,他并非脱离俗世的圣人,但他比常人敏感,坚强、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即使生命已变得残缺,但是,身体的残缺却不能掩盖他灵魂的高贵。愈是残缺,愈要美丽,被打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之后,永远都站不起来了。史先生倒下了,但是他重新站立了起来,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灵魂却屹立不倒。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作家显得比很多人都高大许多。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他的《我与地坛》一书,不禁取下细细品读,当即沉迷于其中,不舍放下。平淡而拙朴的叙述,清新自然的风格,富有哲理的沉思,读之使人感受到温情,感受到宁静之中所蕴含的激情,让人久久沉思。
《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作品。
双腿残疾后,“我”的人生似乎充满了一片灰色,心里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挥之不去。所以,开始,“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在那里,“我”思考了三个问题:关于死;为什么出生;怎么活。母亲去世后,“我”去地坛感受亲情,缅怀母亲,地坛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总是默默地照顾,守护着“我”,又显得那么小心翼翼,唯恐儿子出什么意外,母亲的爱如此深,却又那么的隐忍,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初的“我”看到了自己失去双腿的痛苦与绝望,想着自己是世界上最为悲惨的人,何曾想看到儿子痛苦,母亲会加倍的痛,只恨不能帮儿子承担痛苦!多年后,母亲早已逝去,蓦然发现,当初的母亲看到自己颓废绝望的模样是何等的悲痛,“一直以为自己是史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活两年”,许是她所受的痛苦太多了吧,上天也不忍再让她在这人间受苦,所以就早早的把她带走。
“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是苦难的承担者,却未能与儿子分享他成功的喜悦。母亲去了,所能依靠的人只有本人,但他学到了,学到了如何对待生活的残酷,如何处理生命的落差——“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后来,地坛成为了他的精神栖息地,成为了他的乐园。在那里沉思,他思考生死,探索人生真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是啊,人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终会降临,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死,也无需急于赴死,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决不可白白的浪费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乐享人生,不留遗憾。活着,不是为了死去,而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为了精彩的生活,也唯有这样,死神来临之际,我们才能向迎接盛大节日一般,微笑着离开这尘世。
先生的创造,不仅仅是文学的创造和思想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睿智、他的精神给当下价值体系正在崩毁,道德正在走向败坏的社会提供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是重要的、高尚的、高贵的。无论社会未来变成什么样子,都需要走向也必然走向精神和文化、文明的重建。在这个重建的过程当中,史铁生的思考、史铁生的精神、史铁生高贵的人格,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文化的资源。
读着先生的文章,细细品尝清新优雅的文字间对生命的浅唱低吟,跟着先生品读人生,感受着先生“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月之静美”的生命哲学;为他与困苦、疾病、死神的不懈争斗而肃然起敬,为他对死的毫无畏惧、达观坦然而震撼不已。先生的一生,就与他的文字一般,值得我们品味。先生已逝,但他谱写的生命之歌,他的睿智达观,他的意蕴深厚的哲思,却为世人所铭记。我相信,当今的社会,也正需要史铁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