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发现,明天是除夕,是农历二零一八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立春。就觉得真好啊,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很开心地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甚至想发个朋友圈。但后来觉得算了。
是的,这就是我这几年的改变之一了。从前有了一点感触就立刻发空间状态的我,现在,无论是QQ空间还是朋友圈,都是一派鸟语花香的祥和气象。这种现象当然不只是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有一个曾经每条状态要在空间、朋友圈和微博同步直播的朋友,现在已经在空间和微博绝迹,朋友圈里则只限于工作内容。
大概真的到了那种曾经多少年少轻狂,到而今都只付笑谈中的时候吧。怎么说呢,挺好的。
有一阵子很讨厌曾经的自己,觉得太矫情啦,太容易伤春悲秋啦。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又觉得那时候的自己,也不错啊。比如,刚上大学的时候,只要有不开心的事情,我就会在空间里“发泄”一番。然后就有一帮朋友在下面留言,然后我们就在留言下面聊起来了。甚至有可能那个朋友就在我对床躺着呢。
但是后来的我,变了。记得有一段时间,过得很不好,觉得整个人生好失败。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在朋友圈发了一句“huo zhe hao nan",几分钟后,一个同学在下面回:你怎么啦?于是我立马把这条状态删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想聊自己的失败,不想做无谓的抱怨,只是想发泄一下。但是如果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就一定要跟他们说说自己遇到什么了。其实说说也可以的,但当时就是不想说。所以立刻删掉了。我相信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会这么做的。但是,可能我再也不会发这种状态了。
所以,偶尔我还会怀念曾经那个敢于表达内心情感的小姑娘。我觉得那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而我现在的样子,是不是就表示不再青春了呢?
当然,有人会说,因为你成熟了嘛。是啊,成熟了。失去了曾经的“胆色”,换来了诸如“稳重啊”“靠谱啊“这样的评价。其实,感觉还挺不错的。
这跟我妈的教育也有关系咯。我妈一直都很欣赏那种少年老成的孩子,特别是家族里有一个哥哥,就是一个少年老成的榜样,所以从小就会被比来比去。但是,天性使然,我小时候就是挺冒失的。一直到近几年,妈妈才慢慢流露出那种“女儿办事,我放心”的表情。我也悄悄松了一口气。
从前也会有点悲观的想,也许做儿女的一生,就是在努力达到父母的夙愿吧。最极端的是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是:有什么事情是你必须匿名才敢说的?有一个人在下面回答:因为怕妈妈哭,所以一直不敢死。还有很多人在下面表示同意。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自杀。一直没有实行,一个原因当然是勇气欠佳。另一个就觉得那妈妈可太伤心了。妈妈一生辛劳,希望全部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我如果不在了,妈妈估计也……那阵子应该是叛逆期吧。记得当时我还和同桌郑重其事地讨论过这件事情,谁也没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很久之后,我看到一位作家写“只有少年,才会轻生死”,觉得说的很对。
长大之后,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之后,自杀的念头才彻底消除。看过一些人生的风景之后,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妈妈,我会在哪里?所以,也许儿女去完成父母的夙愿,就是做儿女的宿命吧。或许,那个叫做“长大”的印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刻在身上的。
也许是我比较迟钝,也许是在学校呆的太久,所以搞的有点与社会脱节。总之,直到近几年,我才真正感受到”长大“的感觉,譬如过年吧,我自己去打年货,我做主选春联,我带弟弟去做小手术,我帮妈妈染头发,我劝慰妈妈”急什么呢?反正人活着总有着急的事情,解决了一桩另一桩又来了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有时想想,觉得很感触。为什么呢?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我曾经总想一些没边的事情,想一些好似很深刻的事情。包括在工作中,也真心为一些学生的未来忧虑。但是呢,到头来,发现自己所能把握的也就只是这不大的屋檐下的一家人的事情。一撇一捺是为“人”,既然是人,还是简简单单的比较好咯。
虽然元旦那天也跟风地说过“一年又过去了”这样的话,但是,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只有过了明晚,才是真正的辞旧迎新。明天晚上啊,又要一边看春晚一边刷微博看网友吐槽,正月里,又要一边说“我不去某某家拜年啦,好烦”,一边又屁颠屁颠地拎着酒出门。这一幕幕年复一年,但这正是佳节和家人的意义吧。
祝大家过节玩的开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能把从前想不通的事情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