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班,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到3班、4班的两位老师在激烈地讨论,因为第一节有课,所以没过多停留,也没来得及上前问,拿完东西就转身回教室了。下课后,再次回到办公室,刚一推门,她俩就急忙跑过来左拉又拽地给我叙述各自的观点,让我表态。起因是今晚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道题,不知道该不该删去?不知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更明白?
原题是这样的 “小欣和小倩想买同一个书包,小欣带的钱差26元,小倩带的钱差19元 ,俩人带的钱合起来刚好够买一个书包,这个书包多少钱?”这道题,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确实有难度 ,不好理解,但是我觉得偶尔发散一下思维,开拓一下思路挺好的,个人赞同今晚布置。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呢?
第一步:理解差26元和差19元的意思。
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差26元的?通过交流得出:差26就是带的钱不够买,还缺少26元。同理差19元的意思就是缺少19元。
第二步:理解“两人带的钱合起来刚好够买一个书包”。
罗列以下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1.几个人合买1个书包?
2.小欣带的钱不够,谁帮忙拿出来?
3.小倩差的钱谁帮忙拿出来?
4.小欣带了多少钱?
5.小倩兜里带了多少钱?
以上问题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汇报结果。学生在一个一个小问题的解决中,慢慢的悟出来:小欣差26元,小倩帮忙拿,原来小倩兜里带了26元。小倩差19元,小欣帮忙付,原来小欣带了19元,把两人带的钱合起来就是书包的价钱,得出算式:19+26=45(元)答:1个书包的价钱是45元。
这样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当然也可以用假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欣差的钱与小倩带的钱数之间的关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当遇到难题或易错题时,让学生试着找出关键句,关键词,再分解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困惑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我喜欢学生这样慢慢悟,悟的过程是比较和优化,是融入思考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