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情投入的工作就像是一段爱情,明知道不合适,但是毕竟付出了那么多,中间也有很多次犹豫和不舍,但始终是没有未来的,必须坚决及时止损。
签字的那天是9月30日,太阳很燥我格外平静。看着门口停着的一排排车,和里面被围着的那一群人,如释重负。7年就是一辈子,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帮助我修心修行修为,我要开始未知的人生了。
表面光鲜报酬不错的工作,因为相对封闭和隔绝,信息传导滞后于外界,竞争力是相对较弱的,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高"。大多数人找工作不看这些,也没有资格选择,报酬绝对值高的,就是好工作!
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金钱>时间>注意力
成功>成长
现在>过去>未来
这些人判断自己或别人过得好不好,是看这个人现在此时此刻的金钱和地位,就是上面最左边的那三个词:金钱、成功、现在。
通过李笑来老师的点化和两年的刻意练习,我的的价值观和操作系统竟然已经变成了: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成长>成功
未来>现在>过去
所以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提取要素的核心是上面最左边的三个词:注意力、成长、未来。当这个选择标准根深蒂固以后,李笑来老师推演了让我惊掉下巴的"怎样活在未来"的理论:
第一,你对未来要有个预测;
第二,那个预测需要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第三,你笃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第四,于是你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
第五,你终将走到那个结果出现的时刻;
第六,最终证明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第七,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来正确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的。
我们的“肉身”,当然是一直“活在当下”的。所以,我们所说的“活在未来”,本质上来看,只能是“思维上的活在未来”。思考这些哲学问题的大师,已然是除了肉身,跟我活在不同的维度。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和上面的价值观,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尽快把这几年落下的知识和技能补起来甚至超过平均水平,给我的后半生打好基础,等待机会。
没有什么比事必躬亲成长更快了,我决定试一试创业! 一想到以后不用拉帮结派纠结站队、不用巴结领导,不用写各种报告作为别人邀功的道具,不用喝不想喝的酒,我只需要持续强化自己的能力,坚持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的能力行不行我的想法对不对,市场和客户会给我公平的反馈。光这个机制就让我兴奋不已。
可是项目怎么选呢?当时我只是一个理论派:
1、要挑别人最需要的事情来做才能凸显价值,这是刚需理论。
2、简单的事拼后面,难的事拼前面。就是说,如果是门槛低的项目,比如开个面馆,那么贸易壁垒低,非常容易被复制和超越。如果是造芯片,虽然开始的时候很艰难,也要忍受自己的新一代产品碾压旧一代产品的伤痛,但是一旦成功,就容易赢家通吃。
刚好因为我突然闲下来,老家有个亲戚11月交房不便来成都,委托我处理下接房和装修。我突然意识到,最近15年入市的那些买房的要交房了。反正家居是我喜欢的事,就趁着这个机会钻研下,帮他们避坑,又可以赚点生活费。
注意,我在选项目的时候,不是看这个项目賺钱多不多,而是:
它会不会难到客户不能自己解决,必须求助他人?
在必须求助他人的时候,我有什么优势可以优先选择我?
这个项目能够让我有哪些方面的资源积累和成长?
是否不容易被短时复制和超越?
都怪自己当时学艺不精,基本面分析不够全面,然后就凭着这简单的逻辑选了个自己觉得"又刚需又难"的项目做了起来——定制家具。
我开始草拟股东会决议、想核准名、申请核准、办理营业执照、社保登记、税务登记、装修选材、人员筹备等。刚开始接触新鲜东西,又开始分泌多巴胺,有种被激活的快感。
在筹备团队的时候,我遇到了我重要的搭档lynn。
熟人介绍的,当时我们第二次见面。我和先生约她吃饭,席间我讲了我的现状和大概规划。因为先生做薪酬的缘故,总是会根据人才的能力和需求来制定计划,所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没有谈薪酬。
吃完饭妹妹说回去考虑下。几天以后我都以为没戏了,她主动打给我:"燕姐,我已经办完离职手续了,哪里报道?"
一瞬间震撼到我了,我也不晓得是哪里打动她。总之就是这么雷厉风行的90后小女子,开始和我并肩作战。
果然和他们说的一样,当上CEO的那天是最快乐的,而后就是无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