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8.00528/full
虽然拟人化的能力(anthropomorphism)在成年社会中是不被鼓励的,和小动物说话或是给非生物起名字通常被视为幼稚和愚蠢,但从进化史上来看,这种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其他物种具有相似的倾向。拟人化是在处理环境中的不可预测性时的一种广泛的编码策略,这植根于智力,而不是无知。
自闭症患儿虽然社交功能普遍受损,在心智理论的测试方面也低于常人,但是他们却往往拥有正常的甚至超常的拟人化能力。对于一只鸽子、或是一堆齿轮,自闭症患儿将这些非人类物体赋予人类意识的倾向要远超过正常发育儿童。这主要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个最容易理解:那些更孤独的、有更多社交需求的人往往会倾向于将宠物或是非生命物拟人化。而自闭症患者对陪伴的需要和同龄人没有区别,他们缺乏的是社会认知(social understanding)。所以对于自我在充当一个失败的社会角色过程中所产生的疏离感和严重的社交焦虑,迫使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那些非生命物。(PS. 这两年正是我囤积症最重的时候,可能是自从离开杭州的松鼠之后,我的孤独感进一步恶化了,于是囤积的范围越来越大。本来之前拍照能扔掉一部分的,但是现在拍照的难度也变大了,只一点点就要拍好久。)
另外两个理由是:将非人类实体拟人化可以提高效率,非人类物体的性质可以映射到自闭症患者那些狭窄的受局限的兴趣上(例如动画片或动物),而人类表情形态的细微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则被忽视掉。第三点则是,对于身体自我感觉的减弱,使得自闭症患者看待自身时更多是以非人类视角,通过将自我加工为“非人类”而获得与非人类实体相关的个人知识。自闭症患儿脑中本应用于处理人脸刺激的区域(如梭状回)并没有受损,只是功能接口变了,变成了动物或是非生物。有研究者利用点光源显示的人、猫和鸽子的视觉刺激,让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人来判断运动方向,正常人能够很好地识别人类的运动方向,而相对的,自闭症患者则能够更好地确定鸽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