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不同的人,可能是父母、丈夫、妻子、孩子、同事、朋友…每一次的互动交流都是我们拉进彼此距离,增进彼此感情的机会,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明明很爱对方,却总是说出伤害对方的话,明明不喜欢,却说不出口经常忍气吞声,最终造成彼此的伤害和疏远。很多人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他非要逼我这样说的,真的是吗?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要相信什么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当在与别人沟通时,我们可以选择用心中的爱去沟通,而非语言暴力。
《非暴力沟通》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书中的非暴力沟通方法,不仅可以用来与自己深度沟通理解自己,也可以用来改善人际关系,改进工作,同时可以帮助解决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沟通的原则是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全身心的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相互尊重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达到与他人和谐友好的相处。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陈述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我们要清晰的说出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不进行评判。
比如:
-你总是很忙。(评论)
-你这周有5天晚上10点以后回家。(观察)
-我儿子经常不刷牙。(评论)
-本周我儿子有三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观察)
这一步看是简单,实则很难,我们很容易对他人指责、批评、陷入评判的陷阱,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就会将他人看作是不道德的,“你太过分了”、“你太粘人了”、“你根本不能胜任”,这些评判会蒙蔽我们心中的爱。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要有意识的多加练习。
2.表达感受。我们观察到的结果,让我们有什么感受,比如开心、难过、害怕、愤怒等,我们要区分感受和想法。
比如: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感受)
-我觉得你不爱我。(想法)
-你要离开,我很难过。(感受)
3.说出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感受的根源往往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及对待他人言行的看法。
比如: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甲认为,他的感受是由他人行为引起的)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乙认为,他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4.提出请求。当我们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请求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直接告诉具体的请求,我们将自己的请求讲的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明白,我们可能需要得到反馈,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对他的尊重及我们的需要。
我们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没有去做作业。
这位妈妈可能会说:不要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这位妈妈可能会说:说你半天了,还没去,再不去,你明天别想买玩具了。
这样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我们在沟通中不自主的直接表达出命令和威胁,这样说话会达不到目的,也有可能因为你的威胁,他的行为表面上屈服,但过段时间这样的行为又出现了。
正确的示范:
这位妈妈可以说:宝贝,妈妈看到你已经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了,还没有去做作业。(观察),妈妈有点担心,也有些失望(感受),因为妈妈担心太晚了你休息时间不够,对身体不好(需要),你是不是愿意现在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呢?(请求)
大部分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往往这些冲突都是由于我们的内心需要和他人的需要不一致,我们会愤怒、自责等这些情绪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内心需要,不要妄图强迫改变别人,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和伤害。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希望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中都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需要,不必强迫自己,也不胁迫他人,双方表达出各自的需要,一起协商找到彼此都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来满足双方共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