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公学是英国皇室和贵族们的子弟上的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父亲或母亲都是有爵位的。从该校走出很多英国首相,就更不用说元帅、部长们了。有一位校长叫奥斯卡-布拉乌尼格,在19世纪写了一本书叫《教育论》,里面有句话是这么写的:
受过完好教育的人在充满物质欲的财界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
这是一位搞教育的人说的话,虽然我并不是很知道他的个人历史,但是我认为这位校长应该是一位教育家。
我觉得此话说的很实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为越来越实在。不过,没受过完好教育的人在充满物质欲的财界,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这个所谓的位置对这些人来说是变化无常的。
这并不是说受过完好教育就不沾铜臭,我认为这句话没有鄙视财富的意思,只不过,“充满”这个词儿,说明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充满物质欲,就用涨潮的海边来形容非常好。的确是越来越了,但是也不一定是一个纯粹的“财界”。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也很难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欲望的本质是贪心。那么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什么叫完美的教育?那就是给受教者以自律的能力。这可谈何容易。因为人是环境的动物啊。可能某一个阶段,我们会觉得认清了自己,或者自己认为自己明白了,但谁能保证会有强大的自律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呢?
这句话还映射了一个意思:在充满物质欲的财界找到自己位置的人,没受过完好的教育。或者说,越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越说明需要更好的自我修炼。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呢?我觉得从语法上,可以,从意思上,也可以。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仇富心态罢了,越富越愚蠢吗?越需要帮忙?越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些高洁的灵魂是不屑于铜臭的?是这个意思吗?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说这话的人,不就是专门教育那些找到自己位置的人的后生们吗?亦或是皇室贵族们都在充满物质欲的财界没找到自己位置。
我懂了,是指那个时代,应该是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社会还没有充满物质欲。
那时的人们还有诗和远方。
再引申一个理解:人对物质欲要有警惕,否则,所谓个人完善是在倒退,并不是在前进。
当今社会,极大的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是深入社会毛孔深处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还不上网贷而自杀,人们加大投资自己孩子的教育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是我们有认真观察,我们要让孩子在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人是环境的动物,人这都是被所谓的别人的嘈杂给逼的。从外部说,是别人的嘈杂,从内部说,是自己的虚荣。
完好的教育,从外部讲,是要择善而居,这个居的不仅仅是身,还有心。从内部讲,是终生的自律,是对自律这个事情有认真严肃的看法,对到底什么是对自己好有更深入的看法。
我很钦佩说这个话的人,虽然我一点都不了解他。可惜这样的教育者不多了。但我还是很感激我能有幸看到这句话,并引发我深入的思维。我也希望能有别人看到这句话,并好好想想。
注意看,他说的是财界,找不到位置。那可以在别的界,找位置,对不对?比如说。。。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