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我予
图| 网络
-01-
“帮孩子们吃剩饭剩菜对改变他们浪费食物的陋习大有裨益。”
八月中旬,在传统文化夏令营的义工经验分享会上,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
我点点头表示认同。按照惯例,这是此次活动理所应当有的一个环节。
我之前参加过几次针对小升初的新晋初中生举办的夏令营。“吃剩饭剩菜”这一举措,确实效果显著。效果好到一开始抗拒这种做法的我都觉得这样做很值。很多家长在反馈中也对此惊叹不已。他们教了十几年都没有改掉的陋习,居然在短短一两天就得到了改变。
我正想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不料,有人却先我一步提出了异议。是一个女生,微胖,高中刚毕业,看起来很刚烈的样子。
“我不想这样做!因为这会让孩子们觉得,反正会有人给他们‘擦屁股’,吃不吃完都无所谓!”
她的话让我有些触动,不仅是因为她说的有几分道理,还因为她那决绝的态度。她的万不能接受的态度让我很怀疑,我们是否能够说服她?我们是否应该去说服她?
“她的脾气要是上来了,很有可能会导致不愉快的尴尬场面吧?”我心里这样想着。
这促使我反思:“我为什么会想要去说服她?”
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当我放下自己,去尝试一些以前不敢或者不愿尝试的东西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当我看到经过我的努力,每个孩子都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有些盘子甚至能干净到跟没用过一样,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简直让人想上天。
“吃剩饭剩菜”不仅对孩子大有裨益,对自己同样大有裨益,所以我希望她可以去体验一下。
可是,我觉得好的东西对她就一定好吗?就像我能告诉别人在分蛋糕时怎样分收益最大,但也许这个人有糖尿病,只想尝一口鲜呢?
进而我想到,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是:我们看重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看重,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事别人不一定也这样觉得,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别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三观去建构这个世界,总习惯于用自己的三观去评判、要求、强迫别人,而这恰就是矛盾和烦恼的根源。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知识体系、看问题的角度、自身所处的位置等等的不同,导致了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三观完全相同的人。
三观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输出自己的观念时,经常会碰壁。
正如李松蔚老师在《别人不按我的套路来,我怎么办?》一文中提到的人际关系中的两条最基本法则之一:你为一段关系设立的规则,别人不一定遵守。
-02-
前些天看到这样一则吐槽:
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可是我的爸爸总还是各种管我,并且语气恶劣。诸如要我常去看望爷爷奶奶,不能挑食,不能跟他顶嘴……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拿来教训我的很多事他自己都做不到。比如他自己就挑食,还经常跟我爷爷吵架。他还特别好面子,做错事总死不承认。每次我受不了他的说教跟他吵架,他还推卸责任,怪我妈没把我教好。
我真的很想骂他:“你自己这么失败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但想想他毕竟是我爸,没骂出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很心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总有人不按我们的套路出牌。就像这个大学生,“我已经这么大了,你不能还像教训小孩一样教训我,太伤我自尊了。”,“你自己都没做到的事,凭什么来要求我做到?”。父亲一次次地不顺他意,让他忍无可忍。
可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要按你的套路出牌呢?
从父亲的视角来看,就算你年过半甲也还是长不大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做不到的事希望孩子能替他们做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吧?
双方的观点和立场都没有错,那问题出在哪呢?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喜欢吃甜食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若是强迫别人也得喜欢吃甜食这就不对了。
有这样一些现象,在亲情与爱情中尤为普遍: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对方言之有理,或者明知道对方是为了我们好,可是我们还是要去反驳反抗。就像上述父亲对该大学生的一些要求本身是合情合理的,就像家长强行要我们去上补习班,运动后不允许我们喝冰镇饮料,不断给我们介绍对象催我们去相亲……
我们之所以会反感,除了不认同,还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压迫。他们的三观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致于我们忽略了行为或者谈话内容本身内含的爱与善意,用恶劣的态度、激烈的言辞,予以反击。
反击的结果就是激化矛盾。可若不反击,难不成要一直忍气吞生吗?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不仅不按我们的套路出牌,还要对我们强行输出自己的三观。这让人难以接受。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用来反击的三观对别人来说是不是同样也是难以接受的呢?
就像有的人崇尚婚姻自由,觉得只有嫁给爱情才会幸福。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不买账。父母的观念是,感情可以在婚后培养,选择一个条件优越的人才最实在。于是,父母忙前忙后地帮着物色所谓的“优质对象”,还各种拾掇他们去相亲。而他们则各种找理由搪塞父母。
谁也不肯接受谁的观念,父母觉得他们的观念是错的,而他们觉得父母的观念是错的。于是,越是争论,冲突就越是激烈。
但其实,面对这种情况,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如何去磨合,而非争论谁是谁非。
-03-
那么,怎么与对方磨合呢?关键是理解和尊重。
首先,要知道两种正确的三观同样有可能发生冲突。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评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站在地表看太阳,太阳是有起落的;但在遥远的太空看太阳,太阳是既不升也不落的。”
万事万物本就是一体多面,我们所看到并认定的那一面说不定只是其真面目的冰山一角。
所以,不要认为你的观念一定就是正确的,别人的观念一定就是错误的。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错不可一概而论。尝试去理解很关键。
其次,就算是对方错了,方法不对的话,你也很难说服对方。三观的差异性以及认错的困难性决定了,强行输出我们的三观,试图去驳倒对方,伴随着的是很高的自寻烦恼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自成一套体系。任何不合乎自己三观的言行,就好比进了眼里的沙子,让人不堪忍受。
那么,问题又来了:眼里进了沙子你会下意识地怪被吹进了我们眼里的沙子还是怪你自己没能及时闭上眼睛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维护自己,尤其是好面子的人。
可见,也许一些人的言行在你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愚蠢、迂腐、无理取闹,即便如此,要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并非易事。
将自己的三观强塞入别人的脑袋是一件很难很累的事。你要知道,有些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人就是不可理喻,有些人就是自甘堕落,有些人就是拒绝沟通……
正如美国知名作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所写:“你说得再正确,也改变不了这些人。除非他们自己想学,否则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说,在别人不愿改变的情况下,强行去说服别人,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能强迫的是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法律底线之上。而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的灰色地带,比强迫更能解决问题的是尊重。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没人会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当感受到来自别人的三观压迫时,我们往往不会去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而是用我们自己的三观进行自卫性反击。因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受到了伤害。然后另一方也感受到了伤害,于是就进入了三观的相互倾轧。最终的结果就是关系的紧张乃至破裂。
你若不想断绝关系,若想停止这个恶性循环,就得率先作出退步。即便他是在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你也得去认可他、承认他,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促使双方达成共识,做出改变。这就是尊重。
所谓尊重,简单来说,就是承认你我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比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语气,就事论事而不要带上自己情绪和喜恶。
“你不觉得XXX是不礼貌的吗?”
“我不喜欢你XXX的行为。”
这样的谈话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带着让他来迎合你的目的且把他放在了犯错的位置上。那沟通还未开始,就已经爆炸了。
不掺杂是非观以及情绪的谈话是这样的:
“你对XXX这种行为怎么看?为什么?”
“你XXX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
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弄清楚两个人对于同一种行为的不同看法,然后接受这种不同。这是磨合的前提。
磨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因此,尊重和理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委屈?委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与三观不合的人相处本来就是难事。对于陌生关系,你大可以拂袖而去。而对于亲密关系,你若割舍不下就只能委屈自己。
我们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不是说对方真就都是对的,我们真就都是错的,而是为了寻求一个沟通、磨合的契机。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据理力争,等待对方妥协。可与此同时,你得做好经受无止境的争吵、冷战,乃至对方直接弃你而去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