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经】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
【传】
三十二年春,城小谷,为管仲也。
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宋公请先见于齐侯。夏,遇于梁丘。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
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杀之,是不可鞭。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
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乡者牙曰庆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鸩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
【笔记】
去年连筑三台,今年筑了一城。奇怪的是,都说此城为管仲所筑。
管仲为齐相,千古名相,匡扶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最大功臣,为他筑个城也没什么了不起。问题是,谁筑的?
《春秋》是鲁国史书,省略主语,按理应该是鲁国所筑。可鲁国干嘛为管仲筑城。更何况,这小谷,明明就是齐国的地方,鲁国怎么样也不可能到齐国去为管仲筑城呀?
齐国筑的吗?可为何不写明,省略了这主语?
还是这小谷根本不是齐国的?
无法搞明白,因为《春秋》记载太简单了,我们又没有其他的史料。
所以只好参照名家的解读,反正《左传》第一个认为是为管仲筑的。我们就当作是《春秋》流传下来,总会有个别阙文,可能是这里是漏了一些关键词吧。
话说这齐国,前年把北戎修理了一番,国际上大大出彩。回过头仔细一想,不对,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呀?
是的,修理北戎的再上二年,南蛮楚国的不是打了郑国,差点把郑国灭掉了吗?光记着北戎,南蛮楚国的这档事也不能忘呀!
燕国是小弟,作为中原腹地的重要诸侯,郑国也是跟是齐国混的小弟,老大怎么能不罩着呢?再说了,北戎只会打打杀杀,抢了东西就跑,而楚国,可是正儿八经的要称霸中原,挑战齐国老大位置的!
于是,这一年,齐桓公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个会。时间、会址都选好了,这时宋公却急急忙忙要先跟老大碰个头。按《史记》上的说法,齐桓公召集诸侯开会时,宋国还是宋桓公,可会还没开,宋桓公死了,继位的是宋襄公,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与楚国争霸、不肯半渡而击的宋襄公(毛泽东讽刺他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此时宋桓公还未下葬。宋襄公急急忙忙跑到梁丘,在半路上提前见了齐桓公,会不会是因为他是新任国君的原因?还是这个宋襄公早就对楚国有想法,你看日后齐桓公一死,他不是就立马接过争霸的大旗,与楚国对上了呢?
当然,这都是猜测。说说罢了。《春秋》记得太简单,再加上《左传》的解释,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这次会议的过程如何?有什么成果?有没有定下对付楚国的策略?今后几年怎么办?要不要报复一下楚国?都没记载。
今年另外还有两件大事,件件都不得了。
一件是神灵降世。这可不得了,正式的史书明明白白记载这样的事,有神降临到虢国的莘地。而且还住了长大家半年之久。什么神?史书上没说。周代的神有至上神——天帝,有一般的神,有祖先神。这次是什么神灵降临,没写。估计就是一般的神吧。祖先神一般不会这样降临,至上神呢?那周王不得诚惶诚恐?可事实上,周王没紧张,他只是好奇。神干嘛到虢国去呢?
神出现是不是事实其实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比如周内史就说,神出现,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国将兴起的时候,神明降世,观其德;国将灭亡的时候,神明降世,观其恶。虞、夏、商、周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次又来了,总之,肯定有大事发生。要么虢国将要兴盛,要么虢国就要完蛋了。
那怎么办?周王问。内史回答,当然得祭祀它喽。它什么时候来,就用相应的祭品。得,周王说,你给我去看看,虢国是怎么做的。
内史到虢国一看,不对,这虢国在狮子大开口呀,请求神明赐予。这边奉上祭品,那边神明就答应赐予土地。听命于神,做交易,这虢国看来是要灭亡了吧!内史的分析非常重要,“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说明在春秋时期,神的地位在一些人心中,地位已经大大下降。神已经不能主宰人事,重要的是人,是民。这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说明宗教的神观已经出现动摇,理性主义开始出现萌芽。这些可是直接启发后来的孔子和老子的。
虢国在这里做了反面例子。我们看到,《左传》在这里有这番评论虢国的话,甚至预言了虢国的灭亡。按《左传》一向的套路,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肯定能看到虢国完蛋的记载。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也说明了理性主义还没摆脱宗教的影响,《左传》一方面借用内史的话大谈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神不能左右什么,关键还是人呀!所以神不重要,人事才重要。另一方面,又经常下谶言,采取把生产日期标前的手法,搞了好多料事如神的例子。这是它的矛盾之处。
第二件大事,影响更为深远。鲁国的庄公这一年薨了。薨了也没啥,关键是谁继位,出现了问题。这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鲁庄公好筑高台,比如去年他就一连筑了三座。十几年前,他也筑了一座,站在高台上,视野开阔,他就看到了党氏的女儿孟任。人群中这一眼就看上了,而且马上追着人家不放,一直追到人家家里,结果吃了个闭门羹。鲁庄公泡妞也是花本钱的,使出了绝招,我可是一国之君,你要是跟了我,我封你为夫人,也就是正妻。孟任无法推脱,只得答应。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子般。后来应该是被立为太子了。
子般有个妹妹,书中记载为庄公的女公子。有一次要举行雩祭,也就是求雨,事先在梁家演练,这位庄公的女公子就在旁边看热闹。结果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圉人荦,也就是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官员,名叫荦,居然从墙外调戏庄公的女公子。为妹妹出头,子般发怒,让人鞭打荦。庄公知道了就说:“我了解这个人。这个人不能鞭打。他很有力气,可以举起稷门的城门,能将门扇远远地扔出去。鞭打他会让他记恨在心的,不如杀掉他,去除后患。”结果是,荦没有被杀,结果惹来大祸。
这一年,鲁庄公感觉身体不适,得安排安排后事了。因为他的三个弟弟(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后来叫做三桓),都不得了。他先问最小的弟弟叔牙,谁能接我的班?没想到叔牙居然推荐了最大的弟弟庆父。晕,周代不是父死子继吗?怎么你还想来个兄终弟及?这不是乱套了吗?继承可是件大事,出乱的频率很高的!鲁庄公倒吸一口凉气,感觉到了深重的危机。于是他再把第二个弟弟季友叫来,季友态度很明确,祖宗家法不可废,我宁死也要支持您的儿子子般继位。
但是,面对继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两大势力。庆父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恐怕同党不少,搞不好就会出乱子的。于是,鲁庄公和季友下了狠招,逼叔牙喝下毒酒自杀。是用这样的语言逼的“你喝下这杯毒酒,你的后代还能在鲁国好好的,不然,非但你要完蛋,你的后代也要完蛋。”鲁庄公和季友以保全叔牙的后代为条件,逼死了叔牙,为子般顺利继位创造了条件。
鲁庄公死后,子般果然顺利继位。可是庆父并没有放弃,我当不了国君,那就让我扶持傀儡吧。这个子般,当然得除掉。那个与子般有仇的圉人荦,正好可以利用。而子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他回母亲家党氏家过夜,被庆父抓住机会,指使圉人荦杀死了子般。子般才当了两个月国君,甚至年号庙号都没有。
子般死后,当然是庆父独揽大权。他扶持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继位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而季友在鲁国也待不下去了,逃亡到了陈国。
这件事情对鲁国的影响非常之大。庆父作乱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旁人看来也是很精彩。有通奸,有弑君,还贡献了一个成语。而三桓的后人在鲁国此后的政坛上,瓜分了大权。鲁国此后的历史,“三恒”政治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后来的孔夫子就老想着怎么把三桓搞下去,还权于公室。当然,他是失败的。
不管怎样,鲁庄公的去世,鲁国算是落下了一张大幕。但随即而来的内乱消耗着鲁国的国力,与齐国相比,鲁国更加衰弱了。从此,鲁国连二流强国都算不上了。
得,就到这吧。后面的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