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在文学上最值得我骄傲的徒弟,之一。本文于2008年获第一届华语校园文学网络大赛散文组二等奖。这次大赛,选手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的中文学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用中文写作的地区。
父亲的眼神
莫国辉
阳光肆虐,从车窗外蹿进来,炙得我像一个炉里烤熟的红薯直冒油。两旁的建筑物闪电般倒退。
到了。我一跃跳到站台上,打了个趔趄,未及站稳,转身大步拐入人行道,直指大药房。父亲在扎脚手架的时候,被一块空中降下的废玻璃插进了手背。
左边的公路车水马龙,右边的商店人潮如涌。
突然一辆自行车向我疾驰而来。我本能地向后猛缩,那骑车男子也一个急刹车。
时间的齿轮刹那间卡住。所有的喧嚣悄然被心跳湮没。仿佛,不,世界上就只剩下我和他。
我没有注意到他的单车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一定很破。
我也忘了打量他的着装,只有一个模糊的,暗绿的印象。
他的脸膛被晒成了棕黑色,耳朵很小,头发,忘了,大抵乱若蓬蒿。
我看见了他的眼睛。是的,我看见了。里面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对事故将要发生的惊惧,分明的,还有源源不断的倦怠,无助,恐惧,凄楚,从他的眼神里弥漫开来,铺天盖地。我给镇住了。
我知道,那来自生活。
千百个念头在脑中瞬息闪过。他是谁?一位薪水微薄的建筑工人?一位耕地数十亩的庄稼汉?他如此匆忙,将往何处去?去探望他病在榻上的妻子?正赶着去上工?是的,他肯定是一位为生活所役使的人,他必须起早摸黑,必须整日像陀螺一样拼命地转,必须胼手胝足焚膏继晷,必须不得喊苦,有什么苦须得憋着,留了自个慢慢嚼。也许他只想安分守己,凭着自个的勤劳坚忍,省吃俭用,稳稳当当地支持一个家。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生活就像一棵树,总会在意外的地方开始分叉。然而,他却在骨子里早已学会了妥协……
我看见他的眼神渐渐模糊了。也许是我的。铺天盖地地漫散开来。
如有百锥扎心,刺痛。只觉得万分愧怍,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交通规则的孰对孰错早已不再重要。我歉意地对他笑了笑,双手放到平胸处,轻轻摆了摆。我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脚步从没停过。一瞬间我们擦肩而过。而在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我一生辛劳的父亲。
老伍说:
这篇文章获奖,是我还在K12混的时候。那时候,K12上的人气还是很旺的,天天上去发个言的语文老师还是很多的,其中也有很多“各地的名师”。多少个语文老师没有读懂“父亲的眼神”,他们就在怀疑:这文章里有“父亲”吗?或者,他们的疑问来自“这是作者的父亲”吗?
不!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我倒是很想倒过来问他们:你们的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混,能学好语文吗?
这文章的题目叫做“父亲的眼神”,中心词是“眼神”!
作者看到的,是这个疲惫的民工差点撞上了他的时候的“眼神”,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的眼神,同样的畏惧、瑟缩、无助、疲惫的眼神。——这篇文章写的,是这样的一群人,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心翼翼的、唯恐惹上了什么麻烦的中年小人物。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基础的劳动者,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他们的收入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表现出一副“常年被欺负惯了”的谨小慎微的生存状态。
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意义,以及它得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