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动力的源头
近段时间专注的做着一件事,很多朋友都善意的规劝,这样干,值不值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无非两个结果,成或者不成!不管结果,那就先走好这个过程吧!卢庚戌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人的一生至少要奋不顾身两次,一次为理想,一次为爱情。有时候想想,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像对待理想或爱情一样奋不顾身,是不是也会很有意思呢?!
想起胡雪岩对一件事的坚持。当年筹建胡庆余堂的时候,他就一直思索着这个大药房起什么名字。虽然他没有读过几本书,但他理解《易经》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深刻含义,他准备起名“余庆堂”,而胡母却认为这三个字是宋朝秦桧的书房所用过的,不吉利。但胡雪岩尊重了母亲的考虑,就变通解决了这个事。把“余庆”改成“庆余”,并且还在秦桧书稿拓片中截取出来“庆余堂”三个字做成匾额,挂在堂口一直流传至今。秦桧的字的确漂亮!只不过他的名声盖住了字的名声。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有根本区别的。虽然胡母也是为儿子好,可她却完全不了解自己儿子的真实想法,就先把自己的价值观完整的呈现出来。用现代的心理学常识解释,胡母这是侵入了胡雪岩的‘疆界’,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距离’。这个事上,我们不否定胡母为儿子好,那胡雪岩自己不也是想把好日子继续好下去吗?所以对同一个事,站在不同角度看,也就造成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观点。
夫妻之间尤其如此,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相处起来既吸引又排斥,我们说的吸引是两个人生活的动力,排斥又是在说互相尊重,要保持一定距离!
古语讲“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不就是生活在一起共赴美好的动力源吗?相互尊重,不给彼此设限,不侵犯彼此的‘疆界’,美好飘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