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用花呗购物,后来学会了用花呗套现,结果却利滚利......”
身边很多朋友用支付宝花呗,用到无力还债而轻生的,她或许是第一个。
前两天,她从居民五楼纵身跳下,想着以此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好在坠落到铁皮房顶,命留下了,全身多处骨折了。
她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借了多少,既然还不起,就想着一死了之,以免拖累家人。”
一死了之,到底是多大的数字,足以让她放弃自己才二十余载的性命?
我不清楚这个年轻女孩到底借了多少钱,或许死后的寂静 ,就是为了屏蔽亲朋好友的哭声 、责骂声。
又或许,她已经忍无可忍二十多年来这种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不堪重压,选择轻生并非个案:
2014年,的哥无法还赌债跳楼身亡。
2015年,阜阳一女子的丈夫因借钱无法归还,债主催债,她无力帮丈夫偿还而轻生。
2016年,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在校生贷款,欠债百万无力偿还,留下遗书跳楼自杀。
2017年,三十岁女博士因为留学压力而自杀。
有的人是因为压力而抑郁轻生,有的人却是因为困境而放弃生命,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却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折射,一遇困难就想着放弃,稍不顺心就想着离职、跳槽。
“每个月总有那么30多天不想上班。”
“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上班,只适合拿工资。”
“自从上班以来,就再也不想上班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混日子”已经成了上班族的普遍心态,离职、跳槽也成了上班族的年底常态。
前不久看过一份《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是国内某求职网站所发布,其中一条数据显示:
2015年员工整体离职率是17.7%,2016年员工离职率达到20.1%。
无疑,2017年也是呈上升趋势。
无论是轻生、离职还是跳槽,大多是因为“压力”这两个字,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缓解压力是与生俱来的。
孩童的时候,无比喜欢背书包,曾经以为背上书包就是与众不同,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离开爸爸妈妈。
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却发现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和排挤。
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自由,却发现英语四六级和挂科是过不去的坎。
大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工作,曾经以为自己的专业绝对是大热,却发现自己在面试人群中并不拔尖。
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总有难以再继续下去的理由,也总有纵身一跃的极端想法,却也总能坚挺的继续走下去。
2006年,初冬,刚度过40岁生日的他,独自一人静坐在办公室,呆呆地注视着窗外,当太阳落到对面办公楼背后时,他将从楼上一跃而下,了结他矛盾的一生。
“遗憾”的是,他没死成。
两个高管闯进来劝慰:“当年丢掉铁饭碗跟你一起创业,就是看你有担当,现在的烂摊子我们收拾不了……”
他如梦初醒,嚎啕大哭,“还有这么多人需要我,看来我不能死。”
他是郭家学,2006年负债48亿,自杀失败后花了8年时间还清所有债务,现在是东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网友评论说,“就羡慕这种人,钱真好赚啊。”
在我看来,他最有能力的地方的不是赚钱,而是时间的掌控。
钱花掉了之后,他可以成千上万的赚回来,但是时间不会,精力不会,斗志也不会。
人生不可往返,如何高质高效的花掉自己的人生,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今年过年,同学聚会,A同学说过完年跳槽,找一份闲一点的工作;C同学说今年不打算出去工作了,还是在家里找份稳定的工作好。
聚会结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既无法忍受目前的状态,又没能力改变眼前的这一切;你虽然可以像只猪一样懒,却无法像只猪一样懒得心安理得。
真的,有时候闲散太久,努力一点都以为是在拼命。
就像借花呗借到跳楼自杀的年轻女孩,没有小资的能力却总想着过小资的生活。
一旦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压力便想着结束生命,却没想过尝试靠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
曾经听过一句话: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压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压力之下,像毫无压力的行动着。
“带着症状去生活”,是一门人生哲学,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再努力一下,或许随时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
-END-
作者:苏伊-A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