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为什么讨厌自己?
论据: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不管事实如何,就是这样感觉,自我评价非常低。
问题:为什么会那么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
哲人: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
好像在找缺点比找优点更加的容易,这就像是让我们说批评/指责的话比说鼓励/激励人的话更容易一样。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缺陷的眼睛,一个孩子在做数学作业,一共十道题,他有九道答的都是对的,但我们往往一眼就能够发现那道错题,并且忍不住想要去纠正他的错误,而需要被看见和被鼓励的90%的正确率却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用头脑和用眼睛在看,却忽视了用心和身体去连接。
哲人:如果像这样继续议论缺点的话,心情会怎样呢?
同理,在亲子养育中,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缺点上,总是纠结或唠叨孩子做得不好或不成功的事情上,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又会如何呢?反之,如果每天都能够从孩子身上找到1到3个优点,对他进行鼓励,这种心理营养对孩子来说,不仅滋养身心,还能够令到孩子更有能量和勇气。
书中案例:
一位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所以我便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于是,她告诉我说自己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虽然偷偷喜欢着那个男孩,但她还没能表明心意。她还说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就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够交往。
哲人:为什么她会患上脸红恐惧症呢?又为什么总是治不好呢?
那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
对她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呢?
当然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了,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因为青春期的失恋在这方面的特征非常明显。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青年:您是说她是为了给无法告白的自己找一个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绝才捏造了“脸红恐惧症”。那不就是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另一方面又为其苦恼吗?烦恼永远不会消失。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她。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则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哲人: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问题: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论点: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佐证: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很多时候,我们即便是看到了原因所在,也不愿意承认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就好比说在人际关关系中,对朋友说了非常重的话,明明心里已经很自责也很内疚,但面上就是表现的毫不在乎,也没有办法去跟朋友道歉,理由就是面子上过不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只要在社会这个团体中生存,就会与他人发生联系。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是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更不可能延续人类的生命。
心理学上有个极端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被剥夺,并且独自呆在实验室三四天后,便出现了很多的心理现象。人失去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失去所有外界刺激,这种剥夺比任何酷刑来要残忍。
亲子养育中,关小黑屋的惩罚就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伤害是非常大的,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体验到恐惧、紧张、孤独、无助等等感受,还会产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