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里面有一个章节叫《被动社交,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书中提到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而擅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就要用作品替代自己说话,用作品代替您说话,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之间想到自己的女儿可儿,她从小喜欢读故事,后来渐渐喜欢上了读历史故事。由于家里面没有电视,她很少接触到电子屏幕,不会去追剧追星,回到家就会捧着书不放。
直到小可儿读了初中,我发现她跟班里的同学的价值观与追求很不同,没有太多跟大家同频的东西。孩子说她在学校没有朋友,她整天独来独往一个人。偶尔有人主动找她一起吃饭,她也会答应。不过在班上大多数像是一位隐形的人。
我也曾一度很担心她心理会出现问题,一度想给她转学,她回答说:“我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我又没有完全不跟别人交流,只是很多时候跟大家聊不到一块,只是我不主动去找他们玩,也不想迎合。不过我还是会跟他们交流的呀。”
这个新学期发现一个很奇怪有趣的现象,她班里陆陆续续有女同学来找她一起吃午餐,很多原因是因为个人感觉到被同学孤立,感到孤单与无助。 她们班的班长也因为被同学孤立,来找她吃饭。最近又有一位女同学,担心自己是下一个被孤立的人,主动找我们家可儿聊天吃饭。 而可儿呢,也很有趣,会试着跟对方相处,但是感觉到不太舒服的话,下次就会拒绝对方。孩子说她不担心被孤立或者没有朋友,因为她现在就很习惯一个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这样看上去她独来独往一个人,不主动社交,反而成了自己的一个标签。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史的原因,比较了解人性,我发现孩子的内心比我想象中要强大。
回到主题,可儿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向的人,她情感异常丰富。读完内被动社交这一章节,忽然给我了一个启发,也许她可以试着输出一些读史的感悟,以笔会友,通过文字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