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也有南开的,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坐庄,“为官清简”,近乎无为而治,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而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西南联大有一本各系共同必修的«大一国文»,编得很“京派”。
文言文部分选«论语»,最突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
散文有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感情深挚,挥洒自如,对联大文风影响甚远。
语体文部分,选鲁迅的«示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的是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更特别的是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俨然一本京派国文。
但,联大教授的课无甚“派性”。
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刘文典讲庄子,开头:“«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闻一多讲楚辞,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讲«古代神话与传说»自己手绘伏羲女娲图。
罗庸讲杜诗,不带片纸,背写杜诗于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
唐兰讲词:不讲。有时只是用无锡腔调吟唱一遍:“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好!真好!”
联大教授之间,一般不互论长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怪论也行。
联大教授爱才,“刻苦治学”的为一种,“有才”为另一种。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这是对西南联大的准确定位。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真正的传奇,国难当头之时,云南边陲之地,八年时间,凝聚,培育了一大批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