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间的苦,何时是个头?
现在的生活的压力不用多说,数不清的苦与难,或许你沉浸在自己的美好生活中,结了婚,幸福美满不愁吃穿,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家里已经买好了房子和车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人群生活中的百分之十了,那你或许想问那剩下来的百分之九十呢?
对于这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人而言,他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或许各种原因始终没有办法与这个社会接轨,更彻底的来说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物,前段时间在看到一部描写深圳三和大神的纪录片里,里面的人物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专门做日结,所说的日结也就是那种干一天发一天工资的活,工作的内容基本上也是没有人做的最脏最累的活,可尽管这样拿到一天工资的话大概也就100至150人民币,他们这一群人拿到工资的时候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想着怎么把这笔来之不易的钱用来做一些投资,而是本着赚多少钱用多少钱花多少钱的道理,用赚一天的钱就在三和玩三天,他们拿着钱一直上一块五一小时的网,吃四五元钱面,直到没钱为止,然后循环着又回去找工作,或许你会说他们不努力,那我们来看看努力了呢?
在《为什么贫穷;教育》当中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初中老师问王盼,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我上大学是为了脱贫。但是结果却是高昂的学费却并没有导致学生出来之后能找个好的工作,相反出来之后的结果还是失业,在这个社会已经变得相对固化的过程中,教育资源也变得绝对的垄断,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垄断了优质的教育也就垄断了阶层。在影片当中有这样一段镜头让人唏嘘不已,王盼的母亲一只手断了手臂,在搬砖的时候只用一只手用一个夹子来搬砖,这里面的幸酸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对于一个用自己双手付出劳动赚钱来说,本该想通过付出自己的努力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的教育从而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工作,但这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育反而变得更加的赤贫。
这些苦楚与难处或许就是我们人世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或许各位觉得这些已经是苦了,但是或许各位还没有见过更加苦的,余华所写的作品《活着》,文中的富贵和他的老婆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仍旧非常悲惨,有庆献血而死的描述让我呼吸急促。或许在那个年代这种生活的苦难是一种常态,你可以说他们愚昧,勤劳,坚强,隐忍,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法喘息,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可以活下去。福贵的悲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悲哀,谁都无法幸免。第一次读余华,他看似沉重冷静的描述却字字见血。
说完底层我们来说说中产阶层,在网上有一篇非常热的文章题目叫做中产阶层:生活中的脆弱。里面的文章说道男方月入两万女方月入八千,这样的收入去掉房贷正好可以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而男方的父亲年纪大了已经71岁了,而女方只有母亲还健在,由于双方父母年事已高,都打电话给在上海的夫妻两希望去投靠他们,这无异让夫妻两焦头烂额,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赡养问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算笔账,把父母接过来的话一下子一家人就要增加三口人,上海的消费想必各位都非常清楚,这样的话无疑会增加平时一倍的负担,且不说各种父母结果来还要处理各种矛盾,更重要的事情是本来就不够大的房子需要勉强能够住下三口之家的人来说,无疑更需要租一间房间,在上海房价如此之高的城市,哪怕是租一套最便宜的房子,最起码也要5000到6000一个月,租了房子接下来夫妻俩总不可能无时无刻照顾他们,很可能需要一个保姆来照顾三位老人,上海最普通的保姆一个月也要四五千,房租加上保姆的费用还有最起码的生活开销也要一个月13000,这对于每个月没有盈余的家庭来说,这无异是个灾难,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两口子或许真的就是回到解放前了,这对于中产家庭而言,无疑又暴露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现在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生活在如今的中产阶层无疑又是一场残酷的考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也只有上层在收割了一波一波的韭菜之后变得越来越壮大,毕竟不吸中低层的利益,怎么把自己赚的盆丰钵满。所以我们总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穷人总是越穷而富人总是越富,这会让人想到马太效应。在当今社会上有一个热词,叫做阶级固化,这会让人想到中国的一段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总而言之有钱的人始终是有钱,但是没钱的人始终是没钱,但是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事情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尘不变的东西,看到红楼梦里的《好了哥》说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一个人在时代的发展既要看自己的努力,也要看时代的背景,付出汗水的努力总是没有错的,但在战乱的年代付出的努力可能只是得到温饱,但在和平的年代付出努力可能就是富可敌国了,可是路程毕竟是痛苦的,看张养浩写过一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