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定是上辈子特别的缘分,这辈子才能成为一家人。当时看到这句话好感动,的确,从原始人母系氏族开始,家庭、家族就是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走到哪里,血缘、亲情是无法割舍的。然而,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亲情却变得越来越淡薄。
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开端,其实问题是很早就有端倪了,只是我很多时候并没有感受到而已。
前段时间,一场大雪洒遍江南大地,纷纷扬扬的雪花为世界披上纯白的嫁衣。那天下班,我路过江边,看着一片一片雪花飘落江面,与碧色的江水融为一体,不禁感慨当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是何等苍凉与凄美。于是我随手拍了一个视频,发在家族群里。我此前并没有在家族群频繁发视频、发照片的习惯,只是单纯觉得如此美丽的景色不妨发出来分享,也给没有看见下雪的亲友一点下雪的快乐。但是我没有想到,第一个回复我的是我表姐,她说:“你这什么像素啊,拍的也太糊太暗了吧。”其实我觉得还好,那个视频我并没有用专业的剪辑软件去处理过,只是简单地加了一个滤镜,也没有调整光线。这句话虽然有点令我不愉快,我还是礼貌地回复:“不好意思,不太会剪辑视频。”随即我表姐又回复道:“讲真,拍的很烂。”然后我表弟又在下面附和:“你这个还不如我的。”他接着发了一个乱七八糟角度清奇而且手抖的不行的视频上来。我当时整个人火冒三丈,我想和他唇枪舌战一番,但是理智让我克制住了。最后,我发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一怒之下退出了家族群。
起初刚退群,我有些后悔,觉得自己好像太冲动了。后面慢慢觉得,确实,这个家族群早就应该退了。应了那句话,"Who cares"。这个家族群,一年也没有几个人在里面说话,即使有人说了其他人也是爱搭不理,很多时候都跟一颗石子投进汪洋大海,没有任何波澜。我看了群名,“相亲相爱一家人”,真是讽刺。之前看到网上有个帖子,说每个人微信群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群聊名字,叫“相亲相爱一家人”。我当时看了还觉得吃惊,原来全国人民家族群都是一样的名字。现在看来,真正做到相亲相爱的家族群到底有多少。
成年后大家各奔前程,散落天涯,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似乎成了亲情唯一的纽带。很多人好几年不回来,回来了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添了几分尴尬。这就是过年年味变淡的原因,一年也见不了几面的人,微信对话框没有一句聊天记录的人,莫名地在过年因为血缘关系要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互相努力表现出很想念很热情的样子,可不是尴尬吗。上学时问成绩、问学校,工作后问收入、问婚姻家庭,抱歉我们真的没这么熟。更有相互攀比,见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亲戚,倘若不是亲戚早就老死不相往来了。
小年前后,我外公过世了。走得挺突然,以至于我父亲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看了下排班表根本没有时间回去参加葬礼。原本我也打算不去了,因为正值周一周二,要换班能换的人不多,还得一个一个地去求别人,真的很不想麻烦别人。我母亲很生气,执意要我回去,她最后一句话让我破防了:“临了临了,总该送一送,这辈子就这么一次了。”我说“好”,然后马上挂了电话。因为电话这头,我的眼泪刷地流下来了,我害怕在电话里直接崩溃。想想也是,这一辈子跟外公待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后面越来越忙回去更少了,没想到最后一次回去竟然是葬礼。随着年岁渐长,和所有亲人见面,都越来越少了吧。所以,亲情变得越来越淡,甚至有时候觉得可有可无。
到老家的时候,灵堂站满了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排了十几米,如果不是外公的葬礼,我甚至不知道我们家有这么多亲戚。按我们老家葬礼的风俗,表哥作为长孙,规矩很多。比如,守灵的时候长孙不能睡,跪拜的时候有繁琐的礼节,送葬要走队伍最前面拿遗像......总之,他这几天很受累。而我的表姐,他嫡亲的妹妹,从另一个城市赶过来已经是下午六七点,大家就等着她人凑齐好开始跪拜。一系列礼节完毕后,她因为赶路太累马上去了隔壁休息室躺着,而我他表哥作为长孙要守灵通宵好几天。后来我表姐不在,我表哥就在另一个房间抱怨:“你们看她那个样子,像上等人一样,逢场作戏,就知道在边上躺着。我看她冷血得要命,这几年在外面越来越不像话了。”边上倒是有人打圆场,说:“她那么老远高铁赶过来,也累了,她还年轻不懂事,别计较了。”表哥只是“哼”了一声,坐在边上不说话。现在想想,倒是有些唏嘘了。我还在感慨亲情日渐式微,亲兄妹尚且如此,更遑论表亲了。
现在想想,亲情逐渐远去的瞬间有很多。在我出差和表姐逛西湖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但是结束后我们各自坐上回去的地铁,朝各自的方向渐行渐远,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们抓不住时间。我会记得在西湖边和我谈心的表姐,也会记得在群里嘲讽我的表姐,我以为我们还是亲密的姐妹,实际我们是疏离的。表兄妹、亲兄妹,成年后的分离是常态,情感疏离也是常态,我们得接受这一点。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越来越好吧,哪怕有一天我们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