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长文。伯原(字),乐圃。
一、帝尧
宅天下,圣神之妙,民无能名(民无法用语言表述)(圣而不可知谓之神)。“法,始乎伏羲,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非正道)。”琴亦法之一。尧之作《大章》,声和(境界)。(传)尧弹琴感神人现,而作《神人畅》。
和乐而作为“畅”(达则兼济天下也)。
忧愁而作为“操”(穷则独善其身也)。
二、孔子
生于周之季(末世),逢鲁之乱,辙环(乘车环游)天下而不遇。
孔子五十六,大司寇(主刑狱)摄相(宰相)。齐人闻而惧,谋间。季桓子专政,不悦孔子之用。
孔子谓鲁国君臣志荒,不足与有为,遂去他邦。徘徊不忍去,复回望,龟山蔽之,乃叹:“季氏之蔽君,犹龟山之蔽鲁”。故作《龟山操》。
过曹、郑、陈、卫,不得用,将西见赵简子(晋国卿大夫),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晋国大夫被杀戮)。临河而叹:美哉水!洋洋乎,丘(孔丘)之不济此,命矣。君子讳伤其类也。乃还,息乎陬乡,做《陬操》以哀之。
(君子讳伤其类:刳ku胎杀夭,麒麟不至;竭泽涸鱼,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皇不翔。)
孔子厄于陈、蔡,后自卫返鲁,过隐谷,有幽兰独茂,乃作《猗兰操》(~不得其所,~无所定处)。
又作《丘陵之歌》。登彼丘陵,峛崺liyi其阪。仁道则迩(近),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zhun蹇(屯卦和蹇卦)。喟kui然回虑,题(di睇)彼泰山。郁崔其高,梁甫(山名.泰山之梁父)回连。枳棘充路,陟zhi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yun(落泪)潺湲。
孔子去鲁十四岁而后归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复求仕。于是删《诗》定《书》论《礼》正《乐》作《春秋》赞《易》道,六经之道灿然大备。其删《诗》三百皆弦歌之,合于雅而后取。
庄子云:孔子游乎缁帏之林(林木繁茂垂条如帷幕),休坐杏坛之上(后泛指讲学授业之所),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夫子之好琴寓言也。鲁哀公六年四月己丑,卒,年七十三。
读《龟山》之辞,哀至圣之不得位;听《将归》伤浊世之多险难;闻《猗兰》叹盛德之不遇时。然孔子见用,则鲁将复兴乎?曰:夫子之为司寇,外沮ju(阻止)齐侯,内堕三都以削大夫之势,使其得志久则兴鲁尊周。故“用我者三年有成”岂过论哉?
三、师旷。
子野(字),晋人。生而失明,博通前古,以道自将(立身之基),谏诤无隐。或云尝为晋太宰,非止工师(普通乐师)之流也。其于乐无所不通,休咎胜败,可以逆知。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音微),楚必无功。”已而果然。
于鼓琴感通神明,万世之下,言乐者必称师旷。
始,卫灵公将之晋,舍于濮水之上。夜半闻鼓琴声,问左右,皆不闻,乃召师涓来问其故。且曰:“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即去之晋,平公置酒,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即令师涓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听。”
平公曰:“曷he知之?”
师旷曰:“师延所作,商紂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
平公曰:“愿遂闻之(听完)”。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曰:“此何声也?”
师旷曰:“此谓《清商》者。不如《清徵》。”
公使为《清徵》。一奏之,玄鹤二八(十六只),集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问曰:“音无此最悲乎?”
师旷曰:“《清角》。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会合鬼神时的曲子),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听之将败(败坏之祸)。”
平公曰:“愿遂闻之。”
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雨随,飞坠廊瓦,左右奔走,平公恐惧。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然则琴者,乐之一器耳,何致物而感祥?曰,治平之世,民心熙悦,作乐足以格和气;暴乱之世,民心愁蹇,作乐可以速祸灾,可不戒哉?
世衰乐废,在位者举不知乐(不知遵从礼乐),去三代未远,工师之间,时有其人若师旷者,可不谓贤?然乱久而极,工师亦奔窜,相继亡丧,孔子惜之。
(师~乐人瞽者称师。/师旷论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四、师襄子
鲁人。《论语》所谓“击磬襄”者是也。
夫子(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不往下学),师襄子曰:“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进益~学新曲)。”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形式),未得其数(技巧)。”
有间(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未得其志(志趣)也。”
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孔子)曰:“其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颀qi然而长,眼如望羊(望洋。仰视、远视之意),如王四国(统治四方),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曾)云《文王操》也。”
(师襄子)以琴(艺)为圣人师,其工妙矣,然师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其过襄远矣。
先授以声未授以名者,盖古人之教,常待学者自得而未尽告也。自得则悟之深而左右逢其原矣。
五、伯牙
古之善琴者。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吾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一起去找他)。”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成连)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篙撑)船而去,旬日(十日)不返。
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为师矣,盖将移我情乎?”
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
荀卿尝曰:“伯牙鼓琴,六马(天子车驾之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
六、钟子期
楚人钟仪(宫廷琴师)之族,伯牙之友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乃援琴而鼓。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汝志想象犹吾心,吾于何逃声(隐匿自己心声)哉?
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世无知音。
子期夜闻击磬者,声甚悲,旦(天明)召(唤击磬者来)问之:“何哉?子之击磬若此之悲?”
对曰:“臣之父杀人而不得(未遂),死,臣之母得(受牵连)而为公家隶,臣为公家击磬。臣不见母三年矣。昨日偶睹之,意欲赎之,无财,又身为公家之有,是以悲。”子期曰:“悲在心,非手非木非石也。悲于人而木石应之,以至诚故。”
盖子期于音皆然,非独琴也。夫志有所存,则见于音,君子知其音,以逆(揣测)其志,则得焉。
斯须(片刻)之间,千载之下,合若符节(朝廷用的凭证,合二为一方有效。此喻知音之间相和)。
周衰乐散,世罕知者。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子期死,是以发愤而绝弦,后人知其曲者鲜,察其音亦鲜,又况探其志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