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学校教育之后,你是怎样学习的?这是我想看这本书的最想解决的疑问。
日本教育学教授斋藤孝的这本《学会学习》的副标题是——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所以可以容易地知道,这本书所教授的学习方法,是从了解自身特点出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因为每个人特点的不同,因此本书以16位名人的案例分析为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提供学习建议
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看过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上一次,应该是高二高三的时候,那时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对学习效果的评判非常简单粗暴,也因此,几乎每个人的目标都很明确。
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我高中阶段非常勤奋地学习,就是那种给自己一点点的休息都要苛责自己的程度,几乎每天都在上课和做题中度过,唯一的快乐就是某次考试成绩好了一点排名提前一点。
因为选的是理科,因为觉得文理科分数相差不大,但是理科进步的空间更多,因为化学和物理非常之烂(所以可提高的分很多哈哈),持续半个学期物理考4、50分也是常有的事,在我看来,物理简直是玄学(时至今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比提高成绩更重要的事。
《学会学习》里提到了日本大作家夏目濑石的“个人主义学问”的学习方法,濑石在英国留学期间,因为不适应英国的环境,每天郁郁寡欢,只有在给日本友人写信的时候才能获得唯一的慰藉。后来,他决定调整心态,用自己的做法,按自己的标准,用更加自已本位的行事方式对待文学,从而走出阴霾,创作了更多更好的作品。
同样,现在仔细地思考,心态是我当时保持进步的最重要一点(其次是有方法地学习),那时我坚信的观点是:成功是需要努力很久之后才能看到的,进步是分阶段的,暂时的失败不代表什么,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小失意而影响以后的努力。现在想想,这个观点对于整个人生都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从未回忆过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体会,所以如果你也像我这样讨厌高中,不妨回忆一下,目前困境的解决方法,高中那段经历能不能有一点点的启示。
所以,我就靠着这个“不着急”的心态一点点地把成绩提上来,每次月考定一个比之前成绩高一点的目标,没有达到就检查是哪个知识点漏掉了,而从来不会怀疑自己没有在进步中,因为要知道,中国的考试是非常变态的,每次考试侧重的点都不一样,如果你用这种不合理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大大小小各种考试十有八九会失望,所以,只要你的的成绩趋势是增长的,就几乎不必太担心。
当时同班同学里,有因为成绩不稳定而患上抑郁症休学一段时间的,有考不好了哭一夜导致第二三天都没法儿上课的,可是要知道,无论是高考是长线作战,只是你方向对、趋势对,达到目标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学会学习》里提到的村上春树的例子,他说写作其实是体力活,所以他必须坚持锻炼身体以保持写作的体力。更何况,要相信运气有时也会帮助不断努力的你,因为当年广东的高考难度偏低,所以像我这种把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且不粗心的人,考取的分数并不比那些难题解得很溜的同学低。
把上面两段话放到现在来看,我觉得大学和工作后的每个阶段的困难都是类似的,区别在于高考时有明确目标,现在大多迷惘,但是我发现,这种学习方法的心态对现在很有用,只要你在努力,就应该相信,一切都在进步中,某一时刻成果就会显现。
这本书里讲述了许多简单明了的学习方法,都是工作之后的人可以用上的,可谓干货满满,具体我也不累述,大家可以买书自己看。对于这本书,它对我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愿意回想高中阶段的学习经验,找到那个不那么快乐的时光里拥有过的非常棒的学习方法。
现在我可以回答:完成学校教育之后,我是怎样学习的?
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是阅读。比如健身,不光光是上私教课,还要上网看资料买书,知道人体肌肉的组成,知道饮食要如何调整,比如写作,这肯定是要大量阅读,甚至还有一些很少人想到的心态情绪调整,失恋后其实不应该看爱情小说,而是应该看《卡拉马佐夫》那种大部头,因为阅读这种书让你可以集中注意力,要你去体会人类更大的苦难。
工作之后的学习,需要我们更多自我监督和管理,需要更好的心态调节。对于大部分人,我认为最重要的学习还是阅读、思考与实践。阅读能让我们发现思想的盲点,思考能把阅读的内容转化到自己脑袋里,实践是我们学习完成的最重要检验标准。
我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加回忆高中阶段,来分析我目前的学习或者工作困境的,我希望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随时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记得,解决问题才是你读这类工具书的最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