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集市真是个 好地方。想吃的菜、想吃的水果,想要的衣服、最新流行的凉鞋款式、书包、装饰品,都能在集市上买到。
我们村子五天一集,每逢初二、初七、十二、十七、廿二、廿七为赶集的日子,如果恰逢周六周日不上学,便会邀约上三五个伙伴,一起逛集市,或者在赶集相遇时重新组成新的“赶集队伍”。我们多数时候在路边卖耳环、耳钉、发卡的摊子上徘徊,仔细欣赏每个“好看”的装饰品的款式,有时候也可以试戴一番,一副耳环耳钉,最贵不过2块钱,偶尔对父母开口,还是有望实现的。衣服的购置我们一般做不了主,妈妈们会在卖衣服的摊子处交流,询问各自意见,有时候看到其他孩子穿的衣服漂亮,也会打听好在哪家购买的,再直接过去买。
小学的时候,一个班的孩子大约40来人,但是极少看到有人穿一摸一样的衣服。集市上的老板们,总能在爆款的基础上,提供给妈妈们足够个性的选择。
赶集也是个体力活,尤其是年节期间。任何家庭都要购买各种各样的年货,首先是自家要吃的猪肉鱼肉和牛羊肉,再者说鲜果蔬菜,糖果花生瓜子,还有新的生活用品,比如枕套、衣服架、筷子、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乃至于鞭炮、对联、烧纸等,无所不包。最难选择的就是一家人的新衣服,一堆人围着摊子试穿、问价,有时候大人嫌贵,硬拉着哭丧着脸的孩子离开,有时候家长觉得衣服合适,孩子却撅着嘴,觉得肯定有更好看的衣服。为了给一家人挑到满意的衣服,很多人要跑到近旁村子规模更大的集市上去逛。大冷的腊月天,一家人要逛一个上午才能购齐所有年货,拎着各种购物袋子的手指,都已在重负和寒冷中冻僵了。
就在前几天,我又去赶集,发现农村的集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每次赶集都出现的卖布摊子已经不在,卖鞋的三四家只剩下两家,看不到新鲜的“农村爆款”,大都是在甩货。卖衣服的摊子也有所减少,除了卖年轻女性的衣服摊子人气比较旺,其他摊子顾客寥寥,那些黑白灰为主色调的中老年服饰更让人觉得萧条。弟弟在工厂干暑期工,想给他买两条短裤,转了两圈才终于找到合适的。
秋冬季节,人们更愿意在集市上买蔬菜和水果,因为集市上的东西与小卖部相比更为便宜。可是夏天,蔬菜和水果摊子的生意就萧条很多,虽然有了冰箱,哪些韭菜、茴香、甜瓜一类的东西仍然不容易存放。村民们宁愿在超市临时买,也不愿意买一堆东西回家放到坏掉。
年轻的妈妈们起床、伺候一两个孩子穿衣吃饭,自己再洗脸上街,就已经上八九点钟,这个时候,起得早的老太太们已然选好了较为新鲜的蔬菜,一袋一袋地拎回了家。街上,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唐宁宁同学虽然生在农村,但多年都没去赶过集。当我说,我上午赶集去了,他惊讶地说,现在还有人赶集吗?不都是去商店买东西吗?
现在,集市还存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年轻人口不断定居在城市,农村的集市应该会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