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走到客厅,看到一片狼藉。我平静地说,你们说好的时间到了,把客厅收拾好去弹琴吧!
在之前的一个小时里,我在书房看书,客厅里两个孩子不停地发出吵闹。一会儿像是在抢画笔、一会儿彼此威胁、一会儿像是扭打起来了、一会儿传来小宝的哭腔喊“妈妈”……依我的经验,知道他不喊个三声以上,他基本上是没有真的哭。
也许是习惯了吧。他俩的吵闹入了我的耳朵但是没入到我心里。我好像对外面发生的一切心里还有些控制感。我继续看书。但是时不时传来姥姥无奈的声音,别闹啦,好好玩!
只有听到姥姥的责怪时,我的心才会有些触动,有想出去管管孩子的冲动。我太在乎妈妈对我教育方式的看法了,害怕她对我的指责。
孩子与同龄人的相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怎么沟通、怎么合作、怎么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逐渐了解,联系逐渐紧密。
孩子有孩子的相处方式。比如兄弟俩的打闹,是他俩通过身体接触进而链接内心的游戏。有时候会玩恼,但很多时候特别的快乐。前一个小时的他俩,就喊、叫、闹,最后到哈哈大笑,那种快乐是我这种独生女不曾体会过的。
只是我们常常用我们的标准去看待这一切,接受不了孩子玩耍时的“不文雅”、相处时的“不绅士”,常常跳出来干涉、指责。我们也常常受不了家庭环境的不整洁,在限制中霸占了孩子游戏的空间。
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世界。孩子也是人,也有在这个家庭里的一些权力。孩子也是独立的他自己,与我们有边界。
明白这些,就会轻松很多。
像朱迪斯·哈里斯所说,“不应该觉得养孩子是一件苦差事,养孩子应该和性一样,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父母意味着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如果你不觉得快乐,那说明你做得太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