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野宣之,日本人。本书主题:以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这本书是今年5月份就读完的,在手帐本上先做了一轮笔记。现在做第二次读书笔记。首先,挺喜欢看日本人写的方法论。优点如下:1、清晰简单。方法论如果看上去深奥难懂,必然会知难而退。日本人善于把事情简单化、条理化,不仅书的脉络清晰,标题即是重点,而且提供的实践步骤也是容易上手。2、分段篇幅短。不要小看篇幅短这个特点,现代人很难有大段时间可以不被打扰沉浸在读书中。篇幅长的,前看后忘,只有篇幅短,才会有看下去的动力。3、例子少。看过老外写的方法论的读者,一定对老外爱举超长例子这件事印象深刻。即使只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要举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作为例子,看的时候觉得有意思,事后回味回味没什么干货。日本人就不爱举例,都是第一人称,就是主观了,爱信不信。缺点如下:以上优点反过来都可以称为缺点。过于简单,又很武断,时不时会看到日本人的偏执症和强迫症,废话也不少,翻来覆去阐述一个关键点的内容不在少数。那么有收获吗?还是有的。
用绿标贴的,都是看的时候觉得有帮助,有触动的内容。这个方法,也是来自这本书。觉得好的地方是,不会打断读书的节奏,至少一个章节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看完再整理时,翻到绿标的地方就可以找到重点。这比看书时摘抄要快得多,比划重点也要更快更省力。而且划重点这件事,总是觉得落笔有些迟疑,因为再看时经常会疑惑: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划这句话呢…
说是第二轮读书笔记,用的是思维导图的方法。前段时间对思维导图很感兴趣,然而很容易画的乱糟糟,目前只学会不断开设新标题,一级脉络控制在五个以内不至于太乱。关于思维导图书籍的读书笔记,以后再写。
第一章是总论。讲的是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的过程和步骤。作者提出将读书过程结构化,让笔记活跃在读书的每一个阶段。五个阶段分别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作者建议,将所有信息记入一本笔记本,即信息的一元化,只要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即可。读书笔记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充满主动性的去读书,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在日后随时拿来参考和使用。写在一本笔记本里,更便于坚持,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字一句写下来,比起电子化工具,更能进入大脑,进行记忆和思考。
第二章,将选书和购书合并阐述。其实这一部分,我认为有些日本人的小题大做。但根本目标没有错:就是有意识的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具体方法,包括一定要在实体店翻阅后觉得好再购买、在日常生活中被动或主动搜集灵感列出兴趣清单等等。其中强调了报纸和杂志的重要性,要求做剪报贴在读书笔记之上,个人认为没什么实践价值了,毕竟现在报纸已经不是媒体主流,杂志也在苦苦支撑,从信息量和传播性来说都不如网络媒体来的强大。说说我自己的购书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实体店翻好看好,记下书名当当购买,直送到家。坏处是:贪心买了太多书,根本来不及看,自己有哪些书到现在还搞不清楚…
第三章把读书和记录合并阐述。这可以说是读书过程的核心了。日本人的聪明之处,告诉你主要目的就是能坚持,从一句话写起都没关系。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方案就是:摘抄加感想。先写起来,把读书的模式转变为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只要找到书中打动自己的,对自己重要的内容,就大胆去记。摘抄就是原原本本抄写下来,动笔过心就可以了。感想也不用写的很深奥,只要是自己当下的想法就行。看看,多么简单易行,让人觉得毫无压力,至于笔记要怎么做好,做精,丝毫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