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文旅叔叔”)
度假区开发中,如何处理与原住民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普遍的共识是,原住民才是当地生活的载体,没有了原住民,则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
但现实的问题是,原住民为管理带来了难度,这其中有景区进出人员管理、环境卫生、安全等诸多问题。
面对现实,多数文旅项目选择了宁愿高成本赔偿,也要把原住民迁出度假区的做法。
十年前,这种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认为,时至今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住民资源为会成为度假区最有价值的资源。
原住民资源也是度假项目最具差异化特点的资源,可以成为定位战略的聚集点。
因此,原住民共生度假,一定会成为度假项目的趋势。
一、为什么会成为趋势
前不久,我到仙女山休假,认识了度假区里的一家农户老陈,他带我到地里挖土豆,一起做农家饭,听他讲农家趣事。
那一天,我们感觉特别愉快。
这种度假体验,让我真正融入了当地生活,比一般的景区度假更有意义。
由此引起了我的探索性思考。
我认为,原住民共生度假,已成为度假项目的趋势。
有两点原因:
一是原住民的素质有根本性的提升。
进入互联网社会,知识快速传播,加上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加大力度,每个家庭直接或间接拥有一个大学生,农民的知识、见识在十年间不断跃升。
另一方面,度假区原住民通过参与度假区建设、经营,与游客互动,接受市场这个最好老师的教育,思想素质、行为习惯也大幅度提升。
调查机构的数据也表明,十年间,我国的游客满意度平均每年有1—2个百分点的上升。
二是度假资源的普遍化。
从欧美到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度假业发展轨迹来看,度假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我国带薪休假等基础性配套制度正在完善,将加速度假业的发展。
但是,度假是分层的。
根据家庭的收入状况,可分为高端度假,中端度假,低端度假三个类别的市场。
从我国的收入结构上看,度假市场绝大部分由中低端市场组成。
也就是说,城市之外的比较普遍的山水农田草等资源,都会成为普遍性的度假资源。
这些资源的维护者、经营者、陪伴者,就是原住民。每一个地方的原住民,都是不一样的。
由此来看,原住民共生度假,是绕不过去的槛。
二、适度分隔
度假区是为游客服务的。
游客普遍对私密、安全、动静有要求。
所以,原住民共生度假,也要适度分隔。
我认为,度假区和原住民的分隔区,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住宿产品为核心的消费区。
度假的核心产品是酒店,围绕酒店的消费区域应该分隔。
去年国庆,我到凤凰度假,民宿酒店非常有调性,但是天还未亮,就被周边原住民的劳作声吵醒,瞬间感觉就不好了。
二是核心资源区。
核心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脆弱性,需要分隔保护。
我看到有一个度假区,没有把度假区的一个溶洞分隔开,结果洞子被弄得一塌糊涂。
三、有序共生
我的朋友江先生,每逢度假,他都要去黄水。
他的度假生活很有规律,大概是这样安排的:在度假区的酒店住一晚后,就跑到周边熟悉的农户家劳作,然后在当地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买点农产品。每次去,他都要买些书、书包等东西,送给农户的孩子。
他已经非常习惯和享受这种度假生活。
我经常在想,有趣的劳作会不会是一种刚性的度假需求。(可参阅本公众号“参与旅游”一文)
度假,就是换一个场景,换一种生活方式,获得身心上的休整,精神上的提升。
度假区,应该针对原住民共生度假,设计一种有序的共生参与空间。
一是劳作空间,游客能够和原住民一起有趣劳作,这种劳作,如果再精致些,还可以是付费模式。
二是交易空间,游客能够方便购买原住民生产的产品,期间有交流,有社交属性。
度假的业态可能具有重复性,但是度假区的原住民资源是不一样的。
发展好,维护好原住民资源,让原住民与度假项目共生共荣,是度假项目能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我预计,通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原住民共生度假,会发展得比较规范和成熟。
到那时,我们的每一寸乡土,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更多文章关注“文旅叔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