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哥曾问我在工作不懂的时候怎么办,我回答是先参考这个行业顶尖的人是怎么做的,在参考自己去做调整。
他给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要做自己的产品后,肯定会死的很惨。因为你完全没有新的东西。
反思了我整个人的人生轨迹,发现自己真的是按部就班,除了想法多没有真正创新的作品,我发现我得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了,
我总有有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能够想出新的idea,而自己却还是一无所获?
于是推断,这是因为别人比他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和机会。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包括我)花大量的时间去努力工作和寻找机会,他们认为创意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假如努力工作和持续付出就能让人产生创意,那么我们的社会也会乐于鼓励这些创意背后的艰苦付出。
遗憾的是,长期持续工作反而是不利于新的idea的产生的。
比如:文案工作者,在上厕所的时候灵感大开,一下写出一篇爆款的文章。
又比如:有人出去买车发现二手市场的利润差比较大,突然萌生创业的念头。
你会发现一个新的idea的产生,往往是从不同视角去看待世界后,一种崭新的新理论由旧理论衍生而出。
因为在你通过长期工作寻找新理论的同时,旧理论会不断地强化自身。当你通过接触体验新环境的一种刺激,大脑会自行催促着我们去找寻新的灵感。
新的信息不一定能产生创意,他们大多数是不靠谱的。因为大部分信息来自旧理论,只有不断去验证新的东西,并付出行动,新的创意才能不朽。
还有一个误区是光有技术知识也是无法实现创新的,人获得新创意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否则脑袋空空谈何创新。
但是,光是具备技术知识又是不够的,因为有技术知识的人并不一定能自动成为发明创造的人。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不仅要去关注这些创造发明的实用效果,更应关注他们得以产生的方式。
比如你身边会有一群人会说做微商怎么怎么好,但完全不知道这种营销模式的产生是怎么来的?等到要去做的时候发现就赚不到钱了,失败者往往认识不到这种特性,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机遇。
是的,你的确错过了时机。他们的成功方式是等待,等待着所有有利的信息组合到一起,再去行动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是金字塔底层的养料。
有创意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完全由智商决定的。你可以发现是取决于个人特殊的思考习惯和方式。
这里有几个改变思考习惯的方法:
先接受再改变。问清自己为什么会否定别人得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支配性的观念。
相对的,容易接受别人的人许多人会认为他没有想法,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但我反而欣赏这种人,因为固执的人你需要他为集体去改变时候,他反而会以各种情绪用来反馈给你。相反能一开始接受的人,看书可以吸取书中的精华并去实践,听取他人意见时候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人们对于所阅读或者听到的观点,通常会产生一种既无法完全认同又无法断然拒绝的尴尬,因为不管是同意或者拒绝,我们的头脑中都会存在对某个具体观念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很可能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影响原创性观点的产生。
要记住一下子摆脱原有的具体观念是不能做到的,你得通过体验实践新的观念,新观念和旧观念不断的去碰撞才能产生新的创意。
寻求外部帮助。为什么有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有自私的行为,明明在自己看来已经做得很妥善了。因为你还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一面只有通过别人帮助,你才能认识自己。而且帮助你的是局外人,他提出新鲜的观点,有时候会对你创新的观点产生极大的作用。
质疑。你会发现生活中总有这些人,他们对人们广泛接受的观念会有质疑的态度。另一些人反而会太容易接受一个观念,因为觉得得来的信息毫不费劲而且有用,没有进行深度思考。
能否去接受一个观点还和情感判断有关。比如薛之谦和李雨桐的事件(不偏袒任何一方),会有人同情女方的遭遇而去支持她,这时候在同情心下看女方的内容和数据感觉是对的。
记住人是情感动物,在你赞同这个观点时候,你是否经历过类似的经历,有没有带着情感去认同。而且再问下自己,有没有往深处去理解这观点的内涵,否则你会得不到创意上的启发。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的观念或理论是错误的。最后人与人的相处,往往得出的答案是我们三观不合。
勇于承认错误是可以让我们从旧观念摆脱出来的,当我们为自己旧观念进行辩护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取得某些进步,但是坚持自己永远正确,只不过是一种刚愎自用的表现。
与之对比,接受新观点的人可以对新观点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