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件多么熟悉而又遥远的事。 10年前的那一天,我是一名高考失利的学生;10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了一名在普华永道硅谷所工作的并购咨询顾问。10年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我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鼓舞或者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
一切当然还是要从那一天说起……
改变一生的高考
2008年6月7日的那一天,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天。
作为班上的尖子生,我原以为我终于解放了,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北大人大也在向我招手。然而我等来的却是一道晴天霹雳——我失败了,失败得一塌糊涂。
我不敢想象,为了这一天,我付出了有多少。整整两年,我放弃了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每天只睡4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我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十尺见方的小书桌,每天与堆积如山的习题集作伴。连2008年的春节,我都选择偷偷跑到亲戚家的闲置房里独自闭关复习。饿了,就在电热暖气上面摞买来的烧饼烤热了吃。
每当我通宵复习太累、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跑到宿舍的最顶楼,去看那里住着的两名冲刺清北的复读生房间里永不熄灭的灯光,然后又回到自习室静下心,继续坚持。
比我努力的人多的是,我又有什么资格来懈怠呢?
然而,现实却给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得知估分结果的我回到家,大脑一片空白。我木讷地把高三做过的习题一本本摞起来,竟有二米多高,可这仅仅是我一年来的付出啊!然而这样的付出又带给了我什么呢?我反复在内心拷问自己。这时父亲走了过来,望向我那摞起来高高的习题集,突然潸然泪下:“老天爷没长眼啊,他怎么对得起咱家孩子,她是那么的努力啊!”
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平素严厉的爸爸落泪。妈妈这时也红肿着眼睛过来安慰我,“没事,大不了再复读一年。”我终于忍不住,泪珠一滴一滴打在习题集上,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讽刺,他们在高声嘲笑着我的失败。之后的每个晚上,我都会像过电影一样回想起妈妈落寞的背影,想起隔壁房间的叹气,对自己的憎恶以及对父母的愧疚如潮水一样将我吞噬。我偷偷哭了三个夜晚,心从来没有这么痛过,也从未这么深刻地体会到现实的残酷。
一波三折的选校
一周后,分数线公布。按照我估的分数,还是在一本线之上,但只多了9分。我的心底有一丝安慰,但这么尴尬的分数,估计只能上个省内的一本,这对于一心想上北大人大的我来说,基本就是等于要复读了。
我抱着这样的心态,完全放弃,把报志愿的任务丢给了父母。他们连续两天查找历年数据,筛选出了三个一本学校供我参考:第一个是在北京的985名校,抱着冲一冲的心理;第二是省内的师范大学;第三是个中外合办的英式大学A,这所学校在河南第一次招生,虽然学费有点贵,但是据说校风评和就业都很好,因此父母觉得最差可以多花点钱给我保个一本。
我原本默默接受了他们的安排,但在交好志愿回家的路上,忽然改变了主意:心底的声音告诉我,不该这么草率,我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把握。于是我跑回学校拿回志愿,开始认真思考我的选择。深思熟虑了一晚,我终于选择调换了二三的顺序。
等到真实分数出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实际分数比我估计的还少了3分,顿时心凉了半截。但稍后我的档案竟然被第一志愿提走了!我正准备由悲化喜,岂料半天后,又被泼了一盆冷水——我又被退档了。原来是因为我正好压线,有另一个和我同分的人,在单项分上仅一分之差而没有比过他。是的,一分之差,我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浇灭了。
随后,我被第二志愿A大学录取。
高三的暑假,我每天都在复读还是去A校之间摇摆着,迷茫着。同时,我也仍旧不敢放松复读的打算,每天两套高考模拟卷这么练习着。可是,如果复读一年后我还是失败呢?我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走一遍高三的路,我不敢再去经历那痛苦的一切,更害怕再次看到父母失望的表情。
也许是因为我再也输不起了吧,终于在暑假的最后一周,我踏上了开往A大学的长途列车。我也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个阴差阳错的志愿调换,让我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厚积薄发的蜕变
大一整个学期是我的低谷期。
A校和传统的中国大学有很大的不同:纯英文教学,提倡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学会分享,参加社团活动。上课每周10小时左右,大把的课余时间供我自己安排。毕业则属于宽进严出,学位分等级,一等学位的均分要求相当于传统中国大学的90分以上。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得靠自制力。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的内心在经历过高考的失败之后应该足够强大,可还是有不少事让我“雪上加霜”。学习上,念了6年哑巴英语的我,和大部分从外国语高中毕业的同学相比,听说能力很差。实践上,社团招新各种大型社团的面试,我每一次都很认真地准备,却都被刷了,自信心再次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你不能再像高中那样死读书了,你的死读书换来的结局是多么惨烈。你的思路要转变了,你必须多面多说多经历,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别怕别人觉得你多差,你本来除了死读书,生活和实践能力都差。”父亲的话一针见血,像一把尖刀,一刀一刀粉碎着我渺小的自尊,也激发了我的斗志。
不管环境怎么样,我始终相信,重点在于内因。通过看贴吧里学长姐的经验文,我主动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借鉴他们的建议,制定自己的大学目标:“要成为一个无论在学习还是社会实践能力上,都很出色,全面发展的一个人。于是在父亲和学长们的激励下,我开始不断推动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在学习上,我硬着头皮,每天图书馆开馆进,闭馆出,听雅思听力,到英语角练口语,睡觉也戴着mp3放听力。每次被社团刷掉,我擦干眼泪,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声 “没关系,你可以的”,然后继续练习背了十多遍的自我介绍。
笨孩子可能找不到开门的钥匙,但靠着努力,也会等来一扇上帝为他打开的窗吧。终于,我的英文考试分数提高了。我在80多名同学的面前完成了班长的竞选演讲,也等来了两个小型社团的录取通知。
加入社团后,我也参加每个部门的项目:从策划到拉外联,从人事安排到财务,参加英语演讲,组队参加创业创意大赛,去校外辅修高数。。。一个内向不敢在人群面前说话的我,开始外向起来,还在一些社团比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与社会企业谈合作上也不再那么紧张,也懂得在学习上要会与人分享共同进步,组建了自己的学习小组。
更进一步,我开始学会创造机会。通过等公车时偶然看到的车站牌上某期货公司的理财讲座宣传,我报名参加讲座,并在现场拉到了校内模拟期货比赛赞助;逛论坛看到有哈佛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分享怎么更好地学习英文,我私信他邀请到了他来校内办讲座,座无虚席。
到了大二上,有一个机会:上海世博会招募外宾接待的随身翻译,我觉得这是个展现自己英文表达能力也是挑战自我的好机会,于是果断报名参加。为通过这个面试,我做了大量的准备。面试分为笔试,面试和教课面试。我从网上查找和总结关于世博会的各种知识,模拟训练英文授课,思考如何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给外宾,最后通过竞争激烈的选拔,成为1680位报名者中的11名幸运儿之一。
我服务的对象是联合国经济发展部的部长,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相处,努力学习中文的他让我教他中文,向我热情介绍西方国家的人文政治,让我产生了走出国门看一看的念头,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争取去英国本部交换名额的想法。
另外一方面,在社团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开创了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俱乐部。
说来好笑,当时产生创建ACCA俱乐部的想法完全出于一时冲动:在和某四大谈实习机会合作的时候遭到了拒绝,而拒绝的理由是:“你们学校不是211, 985,财务专业方面学生也没有什么国际资质,为什么我们要录取你们?” HR刻薄的话语强烈刺激了我,211,985又怎么了?文凭就能说明一切么?文凭和工作能力能画等号么?A校才5岁,走出的第一批毕业生中成功的比比皆是,凭什么拿一个牌子来否定我们?既然说我们没有国际资质,那就把国际资质,比如ACCA,引入我们学校。
创建ACCA俱乐部的想法就此诞生。我和两个小伙伴写了一份策划,通过十几通电话联系到了ACCA (全球)上海代表处的负责人,表明了自己的初衷,自信表述了觉得成立俱乐部能给对方带来的价值。终于,得到了ACCA官方负责人的支持,并愿意在俱乐部成立后提供企业资源与实习机会的名额和引荐。紧接着,我们约见了商学院的院长和教授,在三周之内,完成了成立仪式的策划,嘉宾邀请,和宣传路演。
成立仪式和考试复习季冲突上了,大家都担心上座率的问题。上座率如果不好,给上海代表处和校方留下的印象也不好。我发动小伙伴们进行海陆空式地毯式地轰炸宣传,宿舍楼里,网络上,校外后街小吃摊,能宣传能推广的地方都宣传到了。最后我们奇迹般地以300多人的上座率顺利完成了开幕式。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带领一个完整的项目,也是第一次站在300多名的师生面前演讲,成为了俱乐部的第一任理事长。
复习季的那一个月,我每天会接到30多个电话,处理各种社团工作上的问题,参与每一场干事的面试招聘,社团和学习的时间分配基本是1:1。但那一学期的成绩,会决定我能否在大三上的时候去英国本部交换。我就每天睡5个小时,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中讨论,分享笔记来提高效率,以均分高于分数线2分的成绩取得了去本部交换的资格。
如果说大一是自卑后的重新出发,大二是开窍后的一飞冲天,那么大三就是我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开始。
首先是踏入英国,接触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我感受到原来世界有这么多我没想到过,没体验过的经历。学习做饭,去超市买菜,修理马桶,是对生活能力的提升。除了参加每周去英国小学的支教,和完成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证书的考试,剩下的时间,我都会去旅行。三个多月里,我走过了英国25个城市,见识了各城镇的风土人情,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与此同时,我也在积极地寻找海外实习的机会。要知道,大二的我就有去国外实习的想法,也申请了学校里AIESEC组织的去印度的实习机会。我一共报名了3次,可惜每一次都被拒绝了。第一次第二次我没放弃,直到第三次被拒绝后,我希望能得到一些反馈。
“你很中国,”负责人如是说,“你不够开放,我们担心你不能融入当地。”我承认自己的思想较为传统,可我不觉得这能否定我的能力。去实习凭什么要单纯看我是不是开放的?既然你们不看好我,不给我机会,那我会证明我通过自己也能创造机会来实现。于是我积极接触每一个海外实习的机会,参加宣讲会。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去美国一家公司轮岗类似于管理培训生的实习机会。当我发现这个机会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它。随后我自荐了自己,开始充分地准备面试,并通过了和美国公司代表的远程电面,又飞到上海进行终面,终于拿到了三个月的暑期实习。
休学 – 机会都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的
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时候的我没想过能踏出国门看一看,更没想过能来这个大家口中的“米国”体验实习。实习的公司是一家家族企业,轮岗的岗位包括财务,物流,和参与投资的eLearning项目在中国的推广。入职培训上,大老板告诉我们,表现优异的实习生,在两个月的考察期后,可以延长实习周期至一年。
听到这个机会,我心动了。我觉得该去争取这个机会,一年的美国工作经验,无论对于我日后申请美国硕士,还是在国内工作,都有帮助。而且,我也一直很想能去到美国的名校。我和家人及学校的导师商讨了我的想法,他们非常支持,觉得能去不同公司,不同岗位工作,对我发现职业兴趣和培养工作能力都很重要。我决定争取这个名额,同时两手准备,万一没能拿到还能继续进行研究生的正常申请。
随后的两个月,我既复习GMAT(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托福,又努力工作,争取比别人做的更出色。
实习的第一个任务是让我们找一个中国打包带的厂家,并要求对方寄来样品。大家纷纷开始在阿里巴巴和淘宝上寻找,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费。大部分厂家只能提供在国内寄样品,国际运费太高。其他实习生开始讨论他们能不能自费。
我思来想去:国内的厂家未不愿意花昂贵的运费寄送到美国,阿里巴巴上也多是中小企业,那在美国本土有没有开分公司的大型中国集团呢?运费对这些公司不算什么。果然,我找到了这样的公司,还是国内行业的龙头产业。对方也很感兴趣,在两天之内寄送来样本并多寄送了一份。经理表扬我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也是唯一想到这个点子的实习生。而对于样本,他们也很满意。他的鼓舞坚定了我在工作上多思多想,进一步提升了我的自信。
我随后轮岗到公司投资的eLearning项目,是推广该eLearning平台在中国的市场,让更多的讲师利用平台进行电子课程的销售,进入中国市场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课源不够。怎样才能说服更多的讲师上传课程到这个平台呢?我马上想到了自己考证认识的培训机构的老师们。我向他们介绍了这个平台的各种优点,得到他们的信任后在一周内拿到了200多个课程视频,并让他们帮助我口头推广,很快有更多的讲师主动上门表现出合作的兴趣。我马不停蹄的处理着一个个课程上传请求,耐心回答着他们的每一个顾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自己带来的客源。
工作之外,我利用能利用的所有时间来准备研究生考试。来回上下班的汽车上,中午一小时休息的饭后,放弃了周末的聚会,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一战GMAT的失败后,我在二战中终于取得了的好成绩,同时被公司大老板亲自授予了特殊贡献奖与课程最佳奖,并如愿以偿得到了实习一年的名额。之后在我导师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破例批准我休学一年。
休学的一年,我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考取了专业相关证书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探访了8所心仪的学校,预先和招生官预约会谈,向他们介绍自己,参加每个学校感兴趣专业的试听课,结识了很多校友,让他们帮我看申请文书提意见。对于每一个我访问过的学校,我都会在回家后寄给我见过的每个人一张明信片,写上感谢的话。逢年过节,我会给招生官发来问候。我不知道这些小细节在我之后的申请中产生的作用会有多少,但我觉得,每一个可能加分的点,我都要做到。
归国的暑假,一年没有见到爸妈了,但考虑到研究生的申请时间线,我还是放弃了回家的打算。留在学校,我专心润色申请文书,准备面试,请教教授的意见,在每个研究生院校最前批录取档提交了自己的申请。我一共申请了8所学校,保底学校也是排名前 30以内的学校。爸妈表达了他们的担忧,觉得我是不是目标定太高了,因为我的本科学校申请英国更有优势,校友们申请美国商学院的历史最优成绩在排名50-100左右。
我决定先试一试,实在不行再补申。没想到,递交一周后,当头一棒,我收到了一封拒信,还是来自我的保底学校,无面试直接拒。我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没想到多工作多准备了一年,结果竟然还是如此。我难道逃脱不了关键时刻就失败的命运了么?之后的一个多月,没有任何别的学校的消息。我每天都在失望和焦虑中煎熬着,晚上睡觉常常梦见收到某某校的拒信,惊醒之后马上爬起来看手机,发现一切不是真的,才能继续安静睡着。
2012年10月31日,万圣节,醒来睁开眼,像往常一样第一件事情又是去看手机看有没有申请的消息。屏幕通知显示出两封来自我的梦想学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罗斯商学院。我吓了一跳,赶紧点进去看,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Congratulations!(祝贺)”,无面试直接录取。
我惊讶地从床上跳起,第一时间打给了爸妈。“我录取了,被密歇根录取了!”我带着哭腔。父母的反应好气又好笑,“啊,真的么?不会吧?你是不是弄错了?昨天好像是西方的一个节日,是不是愚人节?你再看看确定不。”他们让我再三确认后,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也很激动:“天道酬勤,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随后的一个月,好消息不断,我陆续收到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波士顿学院,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这是我第一次在升学上,让自己,让爸妈扬眉吐气了一回。小学没考上理想的初中,初中没考上最想去的高中,加上高考的重大打击,现在我终于能骄傲一次。早早拿到研究生录取后,大四的一年没有了申学的压力,我一鼓作气通过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的考试,最后取得了一等学位毕业。
毕业前夕的聚餐上,闺蜜对我笑笑,“现在的你,和刚入学时候我记忆中的你,完全的判若两人了。”我回头看看自己大学四年所走过的道路,才发现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走的是多么有意义。
求职到审计,审计到咨询 -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是本科母校历史上第一个进入罗斯商学院的学生,也是当年该专业录取的两个“大陆本”之一。作为第一人,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我时刻觉得自己的言行代表了本科母校的形象。我要好好表现,让罗斯更好地认识A大的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今后我的学弟妹们被录取的概率。这成为了我在硕士期间努力的动力。
我放弃了大四的暑假,申请并被破格录取了MBA的暑期夏令营,提早开学前两个月来到学校,开始美国求职的准备。我充分利用学校就业办的资源:简历修改,校友咨询,模拟面试等,改了不下30遍简历和推介信,进行了14场模拟面试,对着镜子练习了很多遍elevator speech和自我介绍,通过刚毕业的学长姐和领英与想去公司的校友们喝咖啡,建立联系,制定求职战略。
9月初,刚开学,招聘季迅速到来。做足了充分准备的我,积极参加每一场公司路演和咨询会,自信地向招聘官推荐自己,问关于感兴趣的岗位和公司的问题。投递简历后,进入一面的名单出炉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我有两家没进,其中一家是普华永道,因为名额少,优先考虑美本。
拿到拒信后,我没有放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在普华永道一次酒会活动中聊得挺开心的一位董事写了邮件,表达了自己的惋惜,请求他能再给我一个机会。没想到他真的回复了我的邮件,还抄送给了招聘官,展现了对我的支持。就这样,我获得了一面的机会。
为了这些来之不易的面试机会,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在面试中没有遇到一个没提前准备的问题,稳定发挥,拿到了普华和安永的录取。我很希望能去普华,但是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我最后选择了安永芝加哥。
毕业后正式入职的第一年对我来说是最艰苦的,不仅是工作时常加班,精神上承受着早点考完CPA(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因为这是四大的标配,没有CPA资质不能升经理,而我身边的同事考完的则越来越多。
我的好胜心告诉我,别人能做成的,我也一定要完成。我剩下最难的两门没考,而工作之外的时间少之又少,我就下狠心每天坚持5点起床复习,下班后继续看书,周末全天复习,坚持了快一年,最后完成了考试,在精神上终于得到了小小的解放。备考这段时间也让我养成了下班后坚持充电的习惯,觉得年轻记忆力好的时候不能浪费,要有奋斗的紧迫感。通过CPA后,我重新捡起CFA,随后通过了二级的考试。
入职的第二年,我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期。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审计这份工作,但又不了解自己更想去做什么,或者还能做什么。在我迷茫和自信心下降的半年后,我迎来了职业的第一次转机。
第二年的忙季,我参与到两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并购案审计,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并购,第一次深入接触互联网行业。除了常规的审计程序,我有机会了解到并购中的估值;股票交易和现金交易的受益方;互联网和常规企业的不同等等。这简直是给我枯燥无味的工作打入了一计强心剂。每天早上睁开眼一想到去上班,就莫名觉得兴奋;繁重的工作也让我觉得是一个个新的挑战。
这份热情让我想到了大学创立社团的时候,也明白了这种热情才是我工作的动力。我有了去做并购的想法。我接触公司内的HR,提出想换到并购咨询部的请求,但是被告知必须再做一年才能予以考虑。计算了时间成本,我不想再等,于是开始跳槽。
由于工作签证的限制,我前后投了20家,却都石沉大海。正在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得到了一家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面试邀请,向我提供的是审计的岗位,但愿意提供一个6个月的并购咨询轮岗,如果轮岗表现优异,我将会在忙季结束后全职进入并购咨询组。
“四大这么有名,你出去了,就不容易回来了。还是在四大审计待着保险,熬一熬,总能熬到咨询部门的。“同事们的告诫多半是因为四大的光环和品牌效应,不支持我往“低处”走。纠结的时刻父母鼓励我勇敢一些,踏出这一步。我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另辟蹊径,通过美国实习来到美国创造了之后申请名校进入安永的先例,也许,是该再做一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要能给我提供一点追随兴趣去尝试并购的机会,我就应该去试。
加入新公司后,除了审计工作,我被安排在不同行业的并购咨询项目上增加实战经验。短短的几个月,我就接触到来自4个行业的6家不同公司,经历了每个项目从前期的数据分析,到与被收购企业高层会议,再到写报告的各个阶段。
正当我享受着新工作的热情,以为就要全职做咨询的时候,审计部的老板遗憾地告知我,他们要求我再帮忙做一个审计忙季,这可和我的预期不符。我回绝他后,他明确告诉我这是最终决定,没有商量的余地。与此同时,老公打定主意冲刺硅谷,而我的公司在硅谷没有分部。这可完全打乱了我的规划。我很心急,我的工作签证马上就剩下三年到期了,很多企业考虑办绿卡会卡三年的限制,这么说我又要换工作了。
我看到某地方会计师事务所芝加哥办公室在招人,而他们有旧金山办公室,距离硅谷不远,我可以争取先在芝加哥做一年然后转到旧金山。面试官告诉我,不能保证我一年后能否转到旧金山。我心想这不是最理想的,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就先将就,之后努力调到西海岸吧。
正要签合同的时候,他家突然变卦了,说有面试者是某个董事的儿子,不得不特殊关照,取消了我的录取通知。我看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竟然被这样无情地摧毁。曾经的一分之差,现在的被人发了录取又被反悔,我苦笑着,为什么我总会被现实这样无情地捉弄呢?我又尝试了其他几家中型公司的咨询部,得到的答案都是觉得经验不够多或者不支持身份。
几近绝望之时,我看到普华永道和安永的咨询部贴出了硅谷所咨询部的招聘启事。我已经没有更多可以失去的了,那就勇敢尝试吧。我开始找内推,虽然知道异地,加上从低往高走,我就没有抱太多希望。我在领英上给当地所素未谋面的组长发邮件,自荐,询问是否愿意帮助内推。又通过朋友的朋友联系到另一家四大硅谷所的组长,帮助我内推。
从投简历申请,到拿到内推,再到终面的一个多月里,我突击刷了50多个案例,准备了30多页的Q&A集锦,积累了在网上能找到的各种面经,总结了做过的每个咨询项目,反复总结练习。虽然两家的面试官都表示没有听说过我的新公司,但这不妨碍我去介绍这家公司的情况,和通过项目故事表现我的经验。
面试后第三天,我获得了两家的录取通知,从芝加哥搬到了加州。接到普华HR的祝贺电话时,我在家欢呼雀跃。几年前的科技行业和并购咨询梦,就这样实现了。从开始旁人的质疑,到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真是觉得一切的选择都是值得的。
结语
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哪能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过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2018年的6月9日,我正在公司边上的图书馆准备CFA三级考试,休息之余刷开微博,看到了又是一年高考结束的消息。那个夜晚,又会有几家欢喜几家愁。10年过去了,高考对我的影响还在,有时候睡觉还会梦见在做高考卷子,但高考带给我的,不单纯是一个痛苦的回忆。
高考没能定义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只有我有权来抒写。高中三年培养的意志力,在过去漫长10年的摸爬滚打里,打磨了我的韧劲,让我明白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全力付出了,起码能问心无愧。高考的大起大落,让我觉得面对之后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没那么悲观,我相信持之以恒,风雨之后,就会出现转机。
高考后没能直接进入传统名校,让我懂得珍惜大学的时光,用大学的4年去积累相当于别人上8年的经历和见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机会,另辟蹊径,而不是单纯等待机会的来临。回头想,倘若我当初真的如愿去了北京,进入了名校,一切顺顺利利,可能之后的自己就不会那么拼命,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北京工作,就不会想到去英国交换,来美国实习,求学和工作。
高考的失利,让我做任何事都付出比别人更多倍的持之以恒和努力,去追求我想达到的目标。曾有人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付出了60倍拿到了这样的结果,可能你不用付出这么多,也会得到一样的结果。”我回答到,“没想过,但我也不后悔,因为我尽全力去争取了,哪怕结果真的失败了,我没有遗憾。”
其实,不只是高考,人生阶段的每一个失败,都不能摧毁我们。摧毁我们的,只有自己动摇的信念和无法长久坚持的行动力。任何结果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运气会占一些,但是从量变到质变,取决于自身的累积。只要能保持坚韧,不断寻求改变的契机,就能绝处逢生。
我的笔名叫一步步往上爬,正如周杰伦在《蜗牛》的歌词中唱到的那样: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