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中时代起,学习之余我就开始思考关于人生的一些问题。那个时候我就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应有两大任务。其一自然是学习,其二则是修身养性。
尽管当时的我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修身养性,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起码我现在没有成为一个坏人,就是我多年思考的成果。
从昨天开始阅读王觉仁先生的著作《王阳明心学》,不知不觉间,我头脑当中原先一些比较模糊的观念越来越清晰可见。原来一些不太能够理解的事情,现在看来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王阳明心学是高中必讲内容。这一块内容已经讲过多次,但是,有些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比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教参上解释的是,王所谓的“知”就是理论,“行”则是实践。然而,因为他认为理论和实践都源自人的内心,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王的学说被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流派。这也是近代以来,他屡遭批判和抨击的重要因素。
对于这样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却不知道到底该怎样理解。现在读了此书,才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阐释――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指的是建构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
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
原来,知和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而不可分。知和行的统一,能够把人格的修炼逐渐推到完善的境界。把二者割裂开来的认识显然是对该学说的生拉硬扯,是对它的一种曲解和误读!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当我们看到狗屎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心生嫌恶,同时躲的远远的,生怕搞脏我们的鞋。所以,可以说,“知”就是人内外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人发出疑问。不对呀?如果知行合一,为什么还会有那些嘴上说一套,行动上来另外一套,表里不一的人?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那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
例如,有些人嘴上说自己对父母孝顺,却往往以自己条件有限为由,不给予年迈的父母以必要的物质保障。当然,也有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经年累月不回家探望父母的行为。
其实,这些行为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孝。因此,才会产生与孝不一致的行为。
当然,也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一种选择,抑或是一种处事的标准。那些人不这样做,是选择了放弃。但这并不能说明,知行合一就不现实,人们就做不到。
看到这里,估计您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惑,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这本书,我才刚开始阅读,待有新的体会时,另撰文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