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当局者迷?
昨日,我们一家三口去奶奶家吃晚饭。奶奶做了一桌子的菜,榴小轩吃了一碗半饭。
饭快要吃完了,这时榴小轩伸手又拿了桌上的一块鸡条,咬了一口感觉吃不下了。他把鸡条又放回了盘子里。
这时,榴小轩的爸爸说道:“拿了就吃完!”
榴小轩怯怯地拿回手里,又咬了一口。好像是真吃不下了,他想把鸡条放进我的碗里。
这时,爸爸又严厉地说道:“既然拿了就吃掉,吃不下下次就别拿!
榴小轩拿着鸡条,又咬了一口,然后他拿了纸巾,把鸡条包了起来,丢在桌上。这个动作激怒了爸爸,爸爸生气地对榴小轩说:“你这个行为是掩耳盗铃,把错误包裹起来,你这个行为,现在小,以后长大会怎么怎么样……”
我一直带着正念在察觉我的情绪,我能感觉到自己有不舒服的情绪。
其实,父亲教育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正当的教育反而会激发“负性”行为…
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下这件事:
首先孩子拿了鸡条一瞬间肯定是想吃的,咬了一口发现吃不下,然后把鸡条放回了盘子里,他并没有直接丢掉,说明孩子其实还是有珍惜粮食的想法的。
这时,父亲对他说,吃过的东西不能丢在原来的盆子,既然拿了就应该吃掉。其实也对,教会孩子以后如果在外面吃饭,如果吃过的东西丢回原来的盘子是不礼貌的行为。既然拿了就吃掉也是告诉孩子要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个教育的初心也是对的。
接着,我们往下看,榴小轩又咬了口鸡条,还是发现吃不下了,于是他想寻求我的帮助,给到我的碗里。这时,爸爸又严厉地说道:“拿了就必须吃掉!”
再往后看,榴小轩发现实在吃不掉,于是把鸡条藏在纸巾里,试图掩盖住,然而这一行为在爸爸眼里,是成了掩盖错误的行为…
其实这时,我一直带着正念在察觉自己的情绪,我发现自己不开心。我对儿子补充了一句话:“爸爸是想和你表达,真的发现吃不下,好好说,而不是藏起来…首先爸爸妈妈先要会给你犯错误的机会…”
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这句话是说给爸爸听的。这时候榴小轩爸爸说了一句:慈母多败儿!不开心地离开了桌子。
这件事情大概就是这样,所谓当局者迷,我们大人经常对孩子说,有了错误不要掩盖住,而是要暴露出来,然后解决他!对,这个初心是对的。但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真正给过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当孩子第一次把鸡条丢回盘子里时,大人一句必须吃掉,当孩子第二次把鸡条想放进妈妈碗里的时候,大人又一句,必须吃掉…那小孩子也只能把鸡条藏起来了…你不给他一个出口,他总不能把自己“憋死”吧…呵呵,这时,大人又带着大道理出来了,对孩子开始说教,“你应该面对错误,而不是逃避错误…”天呐,我在想如果当时我是儿子,我心里一定想:你到底要我怎么办啊?
为什么我们孩子长大了,开始变得什么话都不愿意和你说,因为在你这感受不到真正的被理解和信任…
如果我们都多一份正念察觉,当孩子把鸡条丢进盘里时,当然要制止,毕竟吃过的东西怎么能又放回原来的盘子里。可以问他,还吃得下吗?如果能吃下就吃完…
当孩子把鸡条想丢进妈妈碗里的时候,就再问一遍能吃吗?实在吃不下就放进自己的碗里就好。下次记得吃多少拿多少…
如果我们大人的语气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式,我想我们孩子也会更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愿意把困难高告诉我们,而不是藏起来或独自承受…
我突然觉得这句话太值得回味了:
母亲止于慈,父亲止于严。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我们家是:慈父严母!慈并非无原则,严也并非无商量余地!毕竟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一个孩子如果有体会爱的能力,那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