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是十几年来难得的可以称得上经典的电影之一。无论从音乐的创制、画面的结构、演员的演技、情节的剪裁以及故事本身等哪个角度来说,都给人以美的感动和无限的享受。
至今,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六遍了,每看一遍总会有一点儿新的感受。我比较了莫言先生的《白狗秋千架》,觉着远没有电影《暖》好,也许是受到了电影《暖》里伤感气氛的强烈感染罢了。这种影视再创作后的艺术性超过原著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她让我心中产生了对演员、编剧和导演等全体创作人员的尊重来。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艺术,是声、像、事和情的完美结合体,因此化妆、音乐、绘画、摄影、演员、剧本和导演等无论哪一个环节的疏忽或者谬误,都会影响电影的完美性和审美价值,“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看过《暖》的人也许都会感到它里面裹挟着一种甜美的感伤,正如男主角林井河所说:“感伤,像空气一样包括着你。”雨一直下着,整个场景如诗如画。小雨、花伞、老巷,这不正应和了《雨巷》的意境吗?忧郁不也正是林井河内心的感受吗?或许真的不是,是那份浓浓的感伤吧。
暖与井河的再次相见是在小河的木桥上,这里成了故事的起点,也是勾起暖和井河内心感情的触发点。小桥上,暖在井河迎面走过时,心中的哀怨迫使她沉默;井河与她打招呼,便成为她沉默中哀怨的发泄口,淡淡的几句话里面蕴含的感情如同桥下湍急的河水一样潜在地汹涌奔流着。
暖的再次出场是在镜子前面对自己的容貌进行修饰和重穿那双井河送给她的皮鞋时呈现在脸上的一丝甜蜜的笑意。暖仅仅是穿上那双皮鞋感受了一会儿,随即便脱了下来,并用衣襟擦了擦,放回盒子里。可以推测出,井河送给暖那双皮鞋之后,她只是常常会拿出来穿上片刻以示思念,但是并不曾真正地穿过,加之她对它的异常爱惜,因此那双皮鞋一直是新的。后来,丫丫穿着那双皮鞋一边走下楼梯一边说着“妈妈的新皮鞋”时,不就证实了我上述的推测吗?而那一刻,暖感到的是害羞、惶恐和难堪,但井河却在发愣。“发愣”可以说是平静,可又有谁能说得清平静下面那股酸涩的波澜呢?
家中来了客人,暖出来却尚未出来时,便从窗中看到了井河,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是欢乐,是伤感,是平静中隐隐的痛吗?我不知道,只晓得暖从楼上和窗子里,两次静静地看了井河一会儿。
娇羞的暖,依然如往昔一样楚楚动人。那微低的头配上那双美丽的稍稍上翻着凝视井河的眼睛,加上强烈抑制却又不自禁在嘴角上挂着的微笑和那双不知所措的手,确胜过微风中频频低头的红荷花的美艳了。但在娇羞的背后是什么呢?难道不正是那平静的湖水在春风中的荡漾吗?
吃饭的时候哑巴要和客人拼酒,暖阻止了井河。她还趁着哑巴不注意时,快速地给井河夹了菜,然后冲着井河微笑,但是哑巴终于还是看到了,他那双呆滞的目光和上下嚼动的嘴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暖的笑容收敛起来,也为哑巴夹了菜。哑巴把菜夹给了丫丫,而丫丫却又将菜夹给了井河。这一个细节令人忍不住暗笑,却又让人难以平复内心的伤感。
暖看到井河和丫丫相处得很好,不觉然中,她的嘴角挂上了欣慰的微笑;而当问起井河的家庭时,我猜不出她内心的感受,不过看到她不愿意正视井河,只是冷冷漠漠地“批评”了一句——你们城里人生孩子,太晚了——时,我内心里涌动着丝丝的落寞。
暖端着菜走了过来,井河迎上去帮忙,结果却烫到了暖。井河的尴尬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暖却很从容。这份从容令井河心中的尴尬很快就释然了。或许这份特殊的从容,正是暖对井河关心自己而做出的特别的嘉奖罢了。
暖不是没有尴尬。丫丫把从井河那里拿来的一块糖递给了哑巴,哑巴在嘴里嚼了半天之后,又强制性地塞到了暖的嘴里。对于暖来说,这说不清是“受宠爱”还是“被侮辱”,总之,称得上是十足的尴尬。我相信暖的内心是十分不愿意在井河的面前享受这份粗鲁的“宠爱”的。
井河要回去了,暖站在庭院里用温柔而且美丽的眼神望着他。当井河把伞送给丫丫时,暖看着好奇的丫丫微笑,那是一种甜蜜的微笑,除了母爱之外,或许还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内心翻腾着。后来,暖提着灯赶上了井河,把伞还给了他,然而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故事的结束。
井河说他这样做是对过去令自己懊悔的事的一种弥补,可我觉得这句话是他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逃避。
井河少年时和暖一起上学,听到暖唱的歌是自己心中默唱好久的同一首歌时,总以为那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在那一刻,他便开始恋爱了,爱上了这位能歌善舞的美丽的暖。“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像空气一样包括着你,这时候,她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暖很害怕哑巴,可是哑巴却也很喜欢暖。哑巴常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暖。那次哑巴把草籽撒在了暖的头上,使她的头发被绞成了一团一团的。在稻草垛上,暖依偎在井河身边,让井河帮她摘去头上的草籽。暖要求井河为她出气,边说着边将摘下来的草籽往身后的井河头上抛,于是井河又把摘下的草籽重新撒在了她的头上。暖的任性和井河对她的爱都完美地传递了出来。看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要笑,以为他们很幸福。此事之后,便有了井河对哑巴的报复,以及衍生出来的他们之间的磕磕绊绊。
一次,在小巷中,井河和赶着鸭子的哑巴迎面而过,他便将落后的几只鸭子往回赶,却“倒霉”地撞到了曹老师,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来,井河和哑巴又在河边大打了一架。
村里来了省城的剧团,情况发生了变化——暖爱上了漂亮的小武生。小武生吸引了暖的目光,而这种目光是井河从未得到过的。“有些东西被吸走了,就很难再拿回来放回原处。暖就是这样。”井河失恋了,和哑巴一样,他们成了同病相怜的人。一次哑巴为井河荡起了秋千,井河在秋千上看到的恰恰是暖和小武生肩并肩地走着。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暖和小武生相处得很好,而这对井河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因为他还一直深深地爱着暖。
省剧团要搬走了,暖和井河又一同失恋了。吻过暖的小武生或者是因为生性懦弱,或者是出于无奈,也可能由于他根本没有喜欢过暖,最终没有将暖带走。这样,暖就开始了漫长而又毫无结果的等待。直到后来,井河陪着暖报考省里的剧团,但她还是以失败了。于是,暖对小武生的那段感情就彻底地破灭了,而这恰恰给了井河很大的可能性。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或者说是缘分捉弄人吧。
井河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条红纱巾,并把它送给了暖。正如井河所说,他懦弱,缺乏抱住她的勇气,而正是那架秋千掩饰了他的懦弱,成全了他:他和暖第一次拥抱在了一起。那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井河得到了暖的芳心;然而那又是一个不幸的日子,暖摔残了脚。
井河考上了大学,那个时候他和暖的关系已经在村子里公开了。井河向暖承诺,一定会回来接她,于是暖又开始了一次漫长而又毫无结果的等待。暖收到了井河的信,并焦急地等待着井河的下一封来信,可是她却始终没有回信。那次她撕了井河的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信了,除了那双井河所承诺的皮鞋之外。一方面暖那边一直没有回音,一方面井河渐渐地开始觉得城里有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于是他的心里也许倒希望暖不再来信。又过了一段时间,井河便不再给暖写信了。因此,井河对暖的承诺最终也没有实现。
哑巴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那双目光呆滞的眼睛和毫无表情的白痴似的脸庞。哑巴给暖送鸭蛋,可能是哑巴一生中最勇敢、最精彩的篇章。当撞见为小武生送豆子的暖时,哑巴的那副白痴似的表情渐渐地变成了诡异且又狰狞的笑容,再加上他对暖的穷追不舍,也难怪暖会感到极大的恐惧。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他慢慢地打开草帽时,露出了几个破碎的鸭蛋,并且随着他急促的呼吸在一上一下慢慢地蠕动着。
哑巴可能是最合格同时又是最不合格的送信者:起始,他来回取井河给暖邮寄的信件,跑得最快也最勤;自从暖当着他的面撕了井河的来信后,她再也收不到井河写给她的信了,那是因为哑巴撕了所有的井河给她的信的缘故。哑巴的做法固然可恨,然而他还是功臣,是他从水中捞出了井河为暖买的皮鞋,那双暖十分珍惜的皮鞋。
哑巴看到井河注视着暖时,颇为生气,他摇动着手中的“茧山”,跺着脚吼着,呆滞的目光终于流露出了愤怒的成分;当他听到女儿说“叔要带我坐火车”时,绽放的面容,立马萎缩成了难看的干菊。
或许是由于内心的愧疚和不安,哑巴告诉了暖他撕掉井河写给她的所有的信件的事情,暖却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句话:“我没怨你,你现在告诉我有什么用!”或许这件事于暖的内心也是一种很大的打击,也许暖的心里还有着对井河的浓浓的愧疚和莫大的遗憾。
井河要离开家乡回城里了,暖要送他,哑巴抱着孩子也追了出来。离别时,哑巴要井河带暖和丫丫走,所有人物的心里又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不晓得。最后,井河郑重地又给丫丫许下了承诺,于他来说承诺即是忏悔。
……
影片里人物的对话不多,没有赘余,然而每句话似乎都不可缺少。
这部电影的音乐优美、动听,带着浓浓的回忆的忧伤。那纯美的旋律和自然的声响相互辉映,让人听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影片的画面也很好,深深的芦苇,湍急的河流,树与草的绿色衬托下的平坦的田野等等,都是一幅幅异常美丽的风景画。
淅沥的雨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还有几次出现的月色和秋千架的场景,井河对儿时他和暖一起在雪中玩耍情景的回忆,以及村人结婚时放河灯的情景,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让人回味无穷。
镜头的拍摄角度和切换也很有特色。例如,井河和暖在小桥上迎面而过的瞬间,他们在秋千架上看旁边景物的镜头,暖父打暖的镜头及井河和暖从秋千架上摔下来的镜头等,处理得都很有独到之处。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里的演员,能够把角色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准确细腻地传达出来,亲切自然、毫无造作,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显得那么真实感人。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吧。
最后,我也以男主人公林井河在电影结尾时的话来结束吧: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作错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