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著 顾四国注解
127个笔记
前言
>> 人生要幸福,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
>> 200多年后,曾国藩最为推崇《了凡四训》,读后立号“涤生”,终身奉为修身为官之宝典,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此后曾氏历代家道不衰。
第一章 立命之学
>> “平常人会起心动念,就逃不过天地规律,怎能没有命数?但是也只有平常人有命数,极善之人没有限定的命,极恶之人也没有不变的命。你二十年来,命数都被孔先生算定,不曾转变一丝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 我就问:“难道命数是可以逃得了的吗?”禅师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福气来自我们自身所求。’《诗经》《尚书》里讲的,确实是智慧的教导。佛教经典里说:‘求富贵能得到富贵,求得儿女能得到儿女,求长寿能得到长寿。’说谎是佛家的根本大戒,这些佛菩萨怎么会说谎骗人呢?”
>> 我又问道:“孟子说:‘求能得到所求,只是向内求。’道德仁义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但是功名富贵怎么能求得到呢?”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六祖慧能说吗:‘一切的幸福,都离不开这颗心;只要从心地里内求,感应没有不通畅的。’‘向内心自求’,不仅得仁义道德,也得功名富贵,这叫做内外双得,‘这样的求法有益于求到’。
>> 如果不能反躬内省,而只是向外追求名利富贵,那么‘即使再努力再有方法’,‘得到的也是命中本有的’,这样内(仁义道德)外(功名富贵)都没有得到,所以毫无益处。”
>> 禅师问我:“孔先生算你终身命运是怎样的?”我如实相告。禅师说:“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就应该考得功名吗?应该生儿子吗?”我反省了很久,说:“不应该。有功名的人,都是有福相的。我福气微薄,又不能积功累德来修福、培福;加上我遇事不能忍耐,没有耐心,对人没有包容心;好胜心强,经常借助聪明和才能把别人比下去;做事随意,说话轻率。这些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 “大地藏污纳垢却化育生物,池水清澈见底反而常常养不住鱼。我性情孤洁,喜欢挑人毛病,应是无子原因之一;和气能化育万物,我却容易生气,应是无子原因之二;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育的原因,我太爱惜名声,常因放不下自我而耽误救人,应是无子原因之三;说话太多伤耗气血,应是无子原因之四;我爱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元,应是无子原因之五;我喜欢熬夜久坐,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应是无子原因之六。其他还有许多过失,说也说不完。”
>> 云谷禅师说:“不是只有功名之事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千金财富的人,一定是有千金的福德;拥有百金财富的人,一定是有百金的福德;会饿死的,一定是福德用尽以至于饿死。命运的区别只因各人福德不同,哪有一点命运自己的想法?
>> 再如生儿子,有百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百世的子孙承传家道;有十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十世的子孙承传家道;有三世两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三代两代的子孙来承传家道;家族断绝、后继无人的,福德太薄啊。”
>> “你现在既然知道错了,那就把得不到功名子嗣的福薄相尽力改得干干净净。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包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爱惜精气神。从前种种的一切当作在昨天死了,以后种种一切就如今天重生,这是道义人生的开始。
>> 血肉之躯总有命数,道义人生能不改变命运吗?《尚书·太甲篇》说:‘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的;如今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无可救药了。
>>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反思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理,这样才能求得福报。’
>>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无子嗣,这是天命注定,还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起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努力多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你自己修的福,哪里可能享受不到呢?”
>> 《菜根谭》:“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 《太上感应篇》:“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 “《周易》是君子为人处世、扬善止恶的谋略,如果说命运是无法改变的,那福气怎么能求得到,而灾祸又怎能避免呢?《周易》开篇第一章就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必定后福无穷。’你能足够相信这句话吗?”
>> 我相信禅师所说,恭敬拜谢,领受教诲。于是,我把从前所犯的罪过,在佛前发露忏悔,写下疏文一篇。我先祈求能够中举,发愿行三千件善,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让我记录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善行就记数,有过错就减除,还教我持念准提咒,希望我有求必应。
>> 云谷禅师对我说:“道家符箓派说:‘如果不会画符,会被鬼神耻笑。’画符有一个秘诀,就是不动念头。提笔画符,先排除所有干扰,不起一个念头。就在不动念时下笔,可说是开天辟地。然后一笔画成,中间没起任何念头,这道符就灵验。凡是向上天祈祷,或想改变命运,都要停息妄念求感应。”
>> 万物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暂有的、假有的,应放下对这些无常幻相的执念。一尘不起,即一念不生,心诚则灵,曾国藩读书笔记有言:“一念不生是为诚。”
>> “孟子说到立命的学问时,说:‘无论短命或长寿都要一心不二。’短命和长寿完全是两回事,但当我们不动念时,怎会分别哪个是短命,哪个是长寿呢?再来细分,收入无论丰厚还是亏损,都能一心不二,可以转变财富运;无论逆境顺境、善缘恶缘,如果都能一心不二,可以改变命里的地位;寿命无论短长,都能一心不二,可以延年益寿。人生在世,只有生死最重要,如果连寿命都已放下,那么一切顺境和逆境就更不用说了。”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积德修福该有这样的心态。只问耕耘,是指我们身上有过失、恶行,都应对治去除;不问收获,是指如对结果有一丝贪求,对外缘有一毫执念,都要斩断。能做到这地步,可以找到真我本性,这是真实的智慧。”
>> “你还做不到不起心动念,只要能持念准提咒,不必记数,不要间断。等持念到极熟,虽常持咒,了无起心动念之相;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咒语常常称念忆念,咒就灵验了。”
>> 我之前的号是“学海”,那天起改号“了凡”,因为我已经知道如何改造命运,再也不愿意落入凡夫的牢笼了。
>> 从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谨慎,感觉和从前不一样:从前只管任性随意,现在时时处处心存畏惧;即使在无人暗室,也总怕惹怒天地鬼神;碰到别人讨厌我,毁谤我,也能够安然忍受了。
>> 到了第二年(庚午1570年),我到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孔先生算我会考第三名,我却突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秋天乡试,我考中了举人。
>> 然而,我即使行善也没做到纯粹,检点反省发现过失很多:有时见到行善的机会缺乏行动勇气;有时救人患得患失;有时难得做点善事,却有言语过失;清醒时还能修持,醉酒后就常放松了。功过相抵,总是一天天虚度。己巳(1569年)年发的愿,直到己卯(1579年)年,经过了十来年,才把这三千善行做完。当时我刚随李渐庵先生从关外回来,还没来得及做回向。庚辰(1580年)年我回到南方,才请性空、慧空几位大和尚,在东塔禅堂做了回向。于是我又祈愿生子,同样许愿三千件善行。辛巳(1581年)年生了你,取名天启。
>> 你母亲见所做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我从前在老家,可以帮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善事能做完。现在许愿一万件,衙门里又没什么善事可做,这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呢?”晚上,偶然梦见一位天神,我就说了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天神说:“就凭你减粮税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就已全部做完了。”宝坻县田税本来每亩两分三厘七毫,我筹划安排,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事,心里不禁又惊诧又疑惑。正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把梦告诉禅师,并问这件事可以相信吗?禅师说:“做善事如果存心真诚恳切,哪怕只做了一件善事,抵得过平常一万件善事,何况你减免全县粮税,万人受益啊!”我立即捐出俸银薪水,请禅师在五台山替我供斋一万僧人并做回向。
>>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时有难,我从来没有祈天求寿,五十三岁那年竟然一点小病都没有,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
>> 《尚书》说:“天命不能完全相信,人的命运不是恒常不变。”又说:“人的命数是没有一定的。”这些话一点都不假。我现在知道了,凡是讲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这些话实在是圣贤人的话;如果说祸福都是上天注定无法改变的,那是世上凡夫俗子所讲的。
>> 你的命不知道怎么样。无论命中多么荣华富贵,都要像失意潦倒时一样低调内敛;无论时运多么顺利,都要像身处逆境时一样谨慎;无论眼前多么衣食无忧,都要像贫穷时一样节俭;无论别人多么爱戴恭敬你,都要永远保持德不配位的恐惧;无论出身于怎样的名门望族,都要像身份卑下一样处事待人;无论学问多么高深,都要像才疏学浅一样虚心好学。
>> 从远处想要弘扬祖宗的德行,从近处想要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想着报答国家的恩德,对下要想着为全家修福;对外要想着救济别人的急难,对内要想着防止自己有邪念邪行。
>> 务必要每天反省,每天改正过失。只要有一天没反省到过失,这一天就满足于自以为是;只要有一天没有过错可改,这一天就没有进步的地方。天底下聪明杰出的人才很多,之所以不能修身立德、广积善行,只因怠惰拖延,错过了一辈子。
>> 云谷禅师改造命运的教诲,实在是最精髓、最真正的道理,一定要深入了解,努力践行,千万不能白白错过啊!
第二章 改过之法
>> 第一节 发心改过
>> 春秋时期一些大夫,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判断预测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左传》和《国语》这些书上都有记载。
>> 大凡吉祥和凶险的预兆,从内心萌发,由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心地非常宽厚仁慈的人常常得福,心地刻薄寡义的容易招祸。一般人看不清楚,就说祸福不定而无法预测。
>> 至诚心契合天道。福气要来了,看他的善行就一定能预先知道;灾祸要来了,看他的不善行也一定能预料到。现在想要获得幸福、远离灾祸,讨论行善之前,首先一定要改过。
>> 凡是改过,第一要生羞耻心。想想古时候圣贤人,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为什么他们可以流芳百世、为人师表,而我为什么就一无是处、百般无用呢?沉迷于欲乐享受,心里尽是儿女私情,暗地里做不该做的事,总以为别人不知道,毫无惭愧之心。这样一天天堕落下去,不知不觉已经同禽兽没有差别了。人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至关重要!”得到羞耻心就是圣贤,失去羞耻心就是禽兽了,这是改过的关键。
>> 第二,要生敬畏心。人在做事天在看,还有鬼神难欺骗。我们的过失即使再隐秘、再细微,天地鬼神实际上审视得一清二楚。过失重的,就有种种灾祸降到我们身上来;过失轻的,也会折损我们现有的福报。我们怎么能不害怕呢?
>> 不仅仅是这样。就算是在独处的地方,我们的起心动念,天地鬼神也一样明察秋毫。我们虽然把过失遮盖得十分周密,掩饰得十分巧妙,但在神明看来,连我们的肺肝都早被看透,最终也很难欺骗自己。如果再被别人看破,就一文不值了。怎么能不害怕呢?
>> 不仅仅如此。只要还有一口气,滔天罪过都可以悔改。古时候有人一辈子做恶,临死忏悔认错,发了一个善念,最后得以善终。勇猛的一念能洗净百年的罪恶,就像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盏灯照进去,千年来的黑暗就全去除了。所以,过错不论已经持续多久,只要能改就很可贵。
>> 但世事无常,血肉之身容易消亡,一口气上不来,想改也没机会了。在人世间要承担千百年的恶名,即使有孝顺贤德的儿孙,也不能替你洗清恶名;在阴间,千百劫沉沦地狱受苦,即使圣贤佛菩萨也救不了。怎么能不害怕呢?
>> 第三,要生勇猛心。一个人之所以有过失还不肯改,都是因为迟疑拖延、畏难退缩。我们一定要毅然决然,不要迟疑,不能消极等待。小的过失要赶紧剔除,就像刺扎在肉里;大的过失要赶紧砍掉,就像毒蛇咬到手指,不可有丝毫犹疑延迟。这就是雷厉风行的好处。
>> 第二节 明理改事
>> 具备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有过错就能改正,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阳光,还怕消除不掉吗?但人们的过失,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下的功夫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 比如以前杀生,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了;以前发火骂人,从今以后不再发火了——这是就事情本身而改掉它。心外之事强硬控制,有百般的艰难,并且病根还是在,旧错刚改,新错又犯,不是彻底的改过方法。
>> 善于改过的人,事上还没有戒除,先清楚不能做的原因。
>> 比如平时容易生气,应该这么想:别人有不足之处,按情理应该怜悯他才是;和别人计较有违情理,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样想就没什么可生气的。
>> 再想想,天底下凡自以为是的,一定不是真豪杰;凡是喜欢批评指责人的,一定没有真智慧。
>> 事情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修好德行,还不能感动天地人心。我们凡事都自我反省检讨,那么毁谤来了,都是磨炼成就我的机会。我应该欢欢喜喜接受这样的恩赐,哪里还有什么怨恨呢?
>> 另外,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而不生气,即使谣言满天飞,也如拿着火把去烧天空,火终归会自己熄灭。如果听到别人说坏话就生气,即使用尽心思,全力辩解,就像春蚕吐丝,作茧自缚,反而纠缠不清。生气不但毫无益处,而且有害。
>> 其他种种过错和罪恶,都应该依据道理细细去想。事实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过失自然不会再犯。
>> 第三节 心改命变
>> 什么叫从心上改过呢?过失有千万种,都是从心念变现出来的,我们如果不动心念,过失还从哪里生出来呢?修学之人对于贪爱美色、名声、财物,或喜欢发脾气,种种过失没必要一个个去找。只要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时时处处保持正念,邪念自然就污染不上了。就像太阳当空而照,妖魔鬼怪就悄悄消失了,这是精髓的精髓啊。过错全从心念造作,也应自心念改,好比斩除毒树直接斩断树根,何必剪一根根树枝,摘一片片树叶呢?
>> 一般来说,最好的改过是改心念,马上心地清净,念头才动就能发觉,发觉了就没有了;假如做不到这样,一定要弄清楚道理以改掉过错;如果这样还做不到,必须根据具体的事情来戒除。用改心念的上等功夫,同时明了道理,事上禁止,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是事上禁止,既不明理,又不改心念,那就很笨拙了。
>> 不过,发愿改过,一方面必须有良师益友提醒,一方面必须鬼神作见证。全心全意忏悔改过,后不再造,从早到晚绝不松懈,经过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再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定会有效果。
>> 要么感觉心地清净、精神舒畅;要么觉得智慧一下子打开;要么身处繁琐杂乱之境,心里却通透明了;要么遇到冤家仇人,能不生烦恼而生欢喜心;要么在梦里,感觉吐出黑东西来;要么梦到古圣先贤来提携接引;要么梦见自己在虚空中飞步漫游;要么梦见庄严佛国幢幡宝盖。
>> 这种种吉祥殊胜的景象,都是过恶消除、罪业消灭的好征兆。但是,不能因此就自高自傲,停滞不前。
>> 春秋卫国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时,已经能觉察以前的过失而全部改掉。到了二十一岁,又觉得从前过失并没改彻底。到了二十二岁,再回头看二十一岁时,还像在梦中一般。年复一年,一层更深一层改过,做了五十年,仍能觉察到四十九年来没改完的过。古人是这么精进改过的。我们都是凡夫,过失罪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全身都是。但回想过去的事,常常看不到有什么过失,这是因为粗心蒙蔽了眼睛。
>> 不过,一个人如果过恶深重,也是可以看得出来:要么脑子不灵光,容易忘事;要么没啥事,但心里烦躁,容易生气;要么见到正人君子难为情,提不起精神;要么听到圣贤教诲,心里不喜欢;要么帮助别人,对方反而埋怨你;要么夜里常做些奇怪的梦;甚至说话词不达意,这些都是作了孽的表现。假如有类似情况,就必须痛下决心,彻底改过,千万别耽误自己。
第三章 积善之方
>> 第一节 艰苦济危
>> 《周易》上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必定后福无穷。”从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叔梁纥(孔子的父亲),一件件罗列了这家祖上长期以来所积功德,预知这家子孙必定会兴旺发达。
>> 第二节 义士福厚
>> 福建省莆田的林家,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年用米粉做粉团布施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看不出丝毫厌烦。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一大早来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就知道她是很真诚的。因而跟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样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你百年之后可以葬在那里,将来子孙中当官的,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点安葬老太太,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福建还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呢。
>>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读书时,严冬酷寒早起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已经半僵了,便马上脱下身上的冬衣给他穿上,又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后来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我要派宋朝宰相韩琦投生做你的儿子。”等琢庵出生,便取名冯琦。
>> 台州的应尚书,青年时期在山里用功学习,夜里群鬼打口哨聚集,每每恐怖吓人,但应公不怕。有一天晚上,应公听到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就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我就找到替身投胎去了。”应公听到了,悄悄地卖了田,得四两银子,以她丈夫名义写了封信,和银子一起托人送到这家。这家父母看了信,因为笔迹不像,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又说:“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银子不是假的呀!儿子一定平安无事。”妇人于是就没有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回来了,这对夫妇得以保全。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找到了替身,没想到这秀才坏了我的事。”旁边一个鬼说:“那你为什么不报复他呢?”那个鬼说:“因为这个人心好,积了阴德,天帝任命他做尚书,我哪能害得了他?”应公从此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天增多,德行也一天天增厚。碰到荒年,就捐米谷救济穷人;碰到亲戚有急难,就想尽办法帮助他渡过难关;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反省自己的过失,欢喜承受。后来他的子孙中举、中进士的,直到今天还连续不断。
>> 第三节 尽心尽力
>> 嘉兴的屠康僖公,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他晚上住在监狱里,仔细询问囚犯案情,发现一些人是无辜被冤枉的。屠公并没当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把情况暗中记录下来呈报给长官。后来朝审,主审官选取屠公的报告审问囚犯,没有一个不招认的,结果无罪释放十多人。一时间,京城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的英明。屠公又向主审官禀报说:“京城里尚且有这么多冤枉的人,国家那么大,百姓那么多,怎么可能没有冤案呢?最好每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核实案情,平反冤案。”尚书大人就将此事上奏皇上,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当时屠公也被任命为减刑官之一。屠公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如今你提出的减刑建议,深合天道人心,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是穿紫袍,束金腰带的大官。”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堎三个儿子,果然都是官位显赫。
>> 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知府,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他入赘到平湖县袁家,和我父亲交情很深。虽然包凭才学过人,却屡考不中,就对佛学、道学很感兴趣。有一天,他往东去松江泖湖游玩,偶然进了一座村中寺院。他看到观音菩萨像在露天被雨淋,马上解开钱袋,十两银子全交给住持,请他修缮屋顶。住持告诉他工程很大,这些银子还不够。包凭又马上拿出刚买的松江布四匹,再从箱子里选了七件衣服给住持,刚买还没穿过的新衣服也在里面,他的仆人劝他不要这样。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像能够安好,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住持流下了眼泪:“施舍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难事,但是这一片诚心,极为难得啊!”后来寺院修好了,包凭带着父亲重游并住在寺中。晚上,包凭梦见护法神向他致谢,并说:“你的子孙会世代享受官禄!”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刑事主管,有一名囚犯无辜被判死刑,支公同情他,想救他一命。那囚犯对妻子说:“支公好意救我,惭愧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请他到咱们家,你用身体为他服务,他也许肯用心,那我可以活命了。”妻子哭着听从了。等支公来家,妻子自己出面劝酒,把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没有接受,最终还是尽全力替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到支家叩首道谢,说:“恩公如此仁义厚德,如今世上太少有了。您现在还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就送给您做个贱妾吧,这在礼节上是过得去的。”支公父亲礼仪周备迎娶为妾。生下支立,二十出头中了状元,官做到翰林院文书;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被荐举做了学官;支禄生的儿子叫大纶,考中了进士。
>> 第四节 真假端曲
>> 这十个故事,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善。如果再细细讲来,那么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端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善,有易善,都应该要深入地辨别。
>> 如果做善事而不明理,就自以为在精进修行,哪知是在干坏事,白费苦心,一点好处都没有。
>> 什么是真善假善呢?从前有一些读书人拜见中峰和尚,有人问:“佛家讲善恶报应与人形影不离,现在有人积德行善,但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人做了很多坏事,反而家门昌盛,看来因果报应没有根据啊!”中峰和尚说:“凡人因为欲望烦恼没有放下,慧眼没有打开,所以把善的看成恶的,恶的当作善的,这是常有的事。不怨自己颠倒是非,怎么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有误呢?”大家问:“善恶怎么会相反?”中峰和尚让他们举举善恶的例子。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对人、礼貌待人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又有人说:“贪财、妄取钱财是恶,廉正、清白有操守是善。”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大家举了很多善恶的例子,中峰和尚都说不是这样,大家于是请教什么是善恶。
>>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如果对别人有益,即使是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即使恭敬对人、礼貌待人,也都是恶。”
>> 所以,一个人做善事,存的是利益他人的心,这是真善;如果行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是假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善,做样子走形式的是假善;还有,清净心做的善是真善,染污心做的善是假善。如此种种,都应当审察研究。
>> 什么是端善、曲善呢?现在的人见到谨慎保守的人,统称为善而选取他。圣贤人却宁愿认可那些行为极端的人。对于谨慎保守的人,即使所有人都喜欢,圣人却说他们是败坏社会道德的人。实际上,世间人认为的善恶,与圣人认为的善恶截然相反。从这一点展开来说,凡人对种种事物的想法和做法,没有不是错误的。天地鬼神降福于善,降祸于恶,都和圣人的标准一致,而与世间凡人的看法不同。凡是想积德行善,绝对不能以耳朵听到的评价、大家看到的情况为标准,只有对难以觉察的发心,默默清理干净。
>> 纯粹是济世救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求悦于世人的心,就是曲善。纯粹是爱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愤世嫉俗的心,就是曲善。纯粹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端善;假如夹杂丝毫玩世不恭的心,就是曲善。这些都应该细细地分辨。
>> 第五节 阴阳是非
>> 什么叫阴善阳善呢?凡是做善事而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积阴德,上天给他福气;行阳善,享受世间美名。
>> 有好名声也是福,但名气也是命运的禁忌。世间名气很大却名不符实,常有意外横祸。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过错,却无缘无故背负恶名,他的子孙往往很快发达。阴善、阳善之间太微妙了!
>> 什么叫是善非善呢?春秋时,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把在他国做奴的国人赎回来,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子贡赎了人,但不接受赏金。孔子知道后,责备他说:“赐啊,这件事你做错了!圣人做事,要能改善民风,他所教的道理要能适用于百姓,不能只适合自己实行。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如果你教大家接受赏金是贪财,那以后还有谁去赎人呢?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有人愿意去诸侯国赎人了。”又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送了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见义勇为的人就会多起来。”
>> 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官府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别人的牛是低俗的,但是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于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做得对不对,更要看这件事会不会引起坏作用;不能只看短时间内的效果,更要看长远的影响;不能只看个别人的得失,更要看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利弊。现在所做虽然是善,但其影响起到了害人的作用,这虽然像善,实际上不是善;现在所做虽然不善,但其影响起到了帮人的作用,这虽然像不善,实际上却是善。这只是就一点来说,其他比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该谨慎抉择。
>> 什么是偏善、正善呢?从前吕文懿公刚辞宰相之职返回故乡,百姓敬仰他如泰山北斗。有一个同乡,喝醉酒后却大骂吕公,吕公如如不动,对他的仆人说:“喝醉酒的人,不要和他计较,关门谢客即可。”一年后,那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这才感到懊悔,说:“如果我当时稍稍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惩治,用小的惩罚给他大的警戒,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顾心存厚道,没想到助长了他的恶行,最后到这个地步。”这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也有存恶心,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如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们光天化日也敢在大街上抢他家粮食。这家上告知县,知县也不敢受理,穷人们就更加胆大放肆了。后来只好自行抓捕抢粮的人,绑在街上示众,这些人才安分下来,否则要造成大乱了
>> 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大家都知道。存心虽善,结果做了恶事,这是正中偏;存心虽不善,结果反而成了好事,这叫偏中正。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 第六节 偏正半满
>> 什么是半善满善呢?《周易》上说:“善行不累积到一定程度,不能成就美名;恶行不累积到一定程度,还不会有杀身之祸。”《尚书》上说:“商朝这么多的罪业,是持续不断累积起来的,就好像往容器里储存东西一样。”
>> 如果我们很勤奋,持之以恒积累善行,终有一天功德圆满。如果松懈懒惰,不去积累,那就永远不会圆满。这是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院去,想要布施但没有钱,身上一共只有两文钱,就全部拿来捐给寺院。方丈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消业。后来这位女子被选入皇宫享受荣华富贵,带了几千斤金子再来寺院布施,方丈只叫徒弟代他为女子做回向。皇妃于是问方丈:“我从前不过只布施了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做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斤金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为什么呢?”方丈说:“以前你布施的钱虽然少,但是布施的心极为真诚,我如果不亲自替你忏悔,就不足以报答你的功德。今天你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布施的心不如从前真诚恳切了,叫我徒弟代你忏悔足够了。”几千斤金子的布施是半善,而这两文钱的布施是满善。
>> 钟离权传授丹术给吕洞宾,还教他点铁成金之术,可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以后会不会再变回铁?”钟离答:“五百年以后会变回原样。”吕洞宾说:“这样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事。”钟离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就你这一句话,三千功德已经圆满。”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讲法。
>> 身做善事而心不执着,那么随缘做成的善行,都能功德圆满。心里总执著着善,即使一生努力勤勉,也不过是半善而已。比如用钱财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自己,外不见接受财物的人,中不见布施的财物,这就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这样即使布施一斗粮食,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田;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千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执著放不下,即使布施万贯家财,所修福德也不圆满。这又是一种说法。
>> 第七节 大小难易
>> 什么是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个人叫卫仲达,在馆阁中任职,有一次魂魄被抓到阴间,判官令手下把他的善恶记录呈上来。等记录送到一看,发现他的恶录多得能铺一地,善录只有像筷子那样一小卷。拿秤一称,满地的恶录反而轻,而筷子般的细卷反而重。卫仲达问:“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过失罪恶?”判官说:“只要一念不正,就是罪恶,还没做也是。”卫仲达又问:“这善录里记的是什么?”判官说:“朝廷曾经大建工程,在三山修建石桥,你上奏劝阻皇上,这是你的奏折底稿。”卫仲达说:“我虽然有谏言,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纳,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还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判官说:“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是为千万百姓。假如被朝廷采纳的话,那善力就更大了。”所以,心里装着天下国家,善事即使再小,功德都很大。假如心里只装自己,善事即使再多,功德还是很小。
>> 什么是难善、易善呢?先贤曾经说过:“克制和约束自己,要先从难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夫子说到修仁德,也说“难处当先行”。
>> 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能布施两年所有收入,替别人偿还官银,保全了别人的家庭;还有邯郸的张老先生,布施十年全部积蓄,帮别人还了赎金,救了人家妻儿的命。这些都是难舍处能舍。再比如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子,但不忍心娶幼女为妾,而将她还给邻居。这是难忍处能忍,所以上天赐给的福报也很厚。凡是有财有势的人,他们做善事要比一般人容易,容易而不去做,这是自暴自弃;没钱没势的穷人,要行善积福都很难,难做到而能去做,这才真是可贵呀。
>> 第八节 与人为善
>> 有机会利益大众,很多事情可以做,简略说下要点,大致有十件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 什么叫做与人为善?从前舜在山东雷泽,看见渔夫都争鱼多的深水区,年老体弱的渔夫只能在鱼少的急流浅滩捕捞。舜看见这种情形,同情哀怜他们,于是也前去捕鱼。看见那些争抢的人,避而不谈他们的过错;看见有礼让老弱的人,就赞扬他们,向他们学习。一年后,大家都能相互礼让了!以舜这样睿智的人,难道说不出一句教育人的话吗?他不以言语教育人,而是通过身体力行来转化风气,这是舜的良苦用心。
>> 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打压别人,不要拿自己的善行批评别人,不要借自己有多方面的能力而障碍别人。收敛自己的聪明才干,不露锋芒。看见别人的过失要宽容原谅,不要宣扬,一方面使他有改过的机会,另一方面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哪怕一点细微长处值得肯定,一点点善心善行值得记下来,都要立刻放下成见向他学习,而且赞叹他,宣扬他的善行。日常生活中,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不为自己着想,完全是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这是大德者以天下为一家的气度。
>> 什么叫爱敬存心呢?君子与小人,从容貌举止来看很容易混淆,只有存心这一点,善恶差别之悬殊,就像黑白截然相反,所以孟子说:“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存心。”君子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的心。人或亲近或疏远,或尊贵或卑微,或智慧或愚痴,或有德或无德,形形色色各不一样,但都与我同是一家,与我同是一体,哪个人不该爱,哪个不该敬呢?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通达完成大众的心愿,就是通达完成圣贤的心愿。为什么?圣贤的心愿,本来就是希望世人各得所需,我们爱每个人,敬每个人,使世人身心安定,这正是代圣贤行安世之道。
>> 第九节 成人之美
>> 什么叫成人之美?玉在原石中时,丢在路边就是一块石头,雕琢后就成了贵重的玉器。所以,只要看见别人在做一件好事,或者这个人有很好的发心,有发展的潜质,都应该引导和扶持他完成。要么鼓励赞许他,要么保护扶持他,要么为他陈清冤屈,分担他受到的诽谤,要一直帮到事情做成
>> 大多数人都讨厌志趣不同的人,大众之中善人少,不善的人多,善人在世俗世界中很难靠自己立足。况且,大德大才之人,不太注重外在形式,很容易招来指责。因此,善事常常容易失败,善人常常受人诽谤。惟愿大德之人辅导、辅助他们,功德最大。
>>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为人类,谁没有良心呢?人为名利辛苦奔忙,又最容易沉沦。凡是与人往来相处,要提醒他,开解迷惑。正如漫漫长夜里一场大梦,一下子让他醒了过来;又如烦恼痛苦很久,一下子让他清净无忧,这样的帮助是很大的。
>> 韩愈曾说:“言语劝人,作用只在一时;用书劝人,可以利益百世。”相对于“与人为善”,虽有外在的形式,但对症施药,常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不可不做。
>> 至于不可说的说了,或者可说的不说,要反思我们的智慧不足。
>> 什么叫救人危急?忧患灾难、贫困挫折,每个人常常会遇到。一旦遇到急难之人,对他的痛苦要能感同身受,赶紧解救。要么说句话帮他申辩冤屈,要么多方协调解决他的困难。崔子说:“好处不在于要多大,在别人危急的时候,赶紧去帮助他就可以了。”仁者之言啊!
>>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个乡,大到一个县,凡是公益事业,最应该大力建设。或是开挖沟渠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岸预防水灾,或是修造桥梁便利交通,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渴的人。随顺机缘鼓励引导大家,同心协力共成大事,不要怕别人的猜疑,要能任劳任怨。
>> 什么叫舍财作福呢?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为先行。所谓布施,只是“舍”这一个字而已。修行成就的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境而不起妄念,不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动心。身内身外所有一切都能舍,没有一样放不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先从钱财上布施。世间人都以衣食作为生存需要,所以将财物看得最重要。我们布施财物,对自己而言,可以破除内心的悭吝贪婪;对他人而言,可以救济他的急难。刚开始需要勉强刻意,慢慢就自然轻松了。这个方法最容易消除自私的习气,去除对钱财的贪执吝惜。
>> 第十节 护持正法
>> 什么叫护持正法?正法,给了千秋万世的众生一双看清宇宙人生真相的慧眼。如果没有正法,人怎么能与天地合称“三才”,并帮助天地创造万物?怎么能断烦恼、了生死?怎么能有世间福报、出世间智慧?
>> 所以凡是见到寺院庵堂、圣贤佛像、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修整。至于弘传正法,报答圣贤佛菩萨的恩德,更应该鼓励。
>> 什么叫敬重尊长?家里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主长官,凡是年龄较高、德行较高、地位较高、才学较高的人,都应该用心为他们服务。在家孝养父母,假如深爱父母,脸色温和愉悦,语气柔和婉转,脾气恭顺耐心,习惯成自然,便能以心中和气感通上天。出门在外服务上级,做哪件事都不要以上级不知而为所欲为;惩治某个人,不要以上级不知而滥用职权。服务上级,如对天地般诚敬无欺,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这些地方最关系阴德。且看那些忠孝之家,他们的子孙没有不发达久远、繁荣昌盛的,一定要小心谨慎。
>> 什么叫爱惜物命呢?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有恻隐之心罢了。求仁德的人,求的就是这一片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的也是这一片恻隐之心。《周礼》说:“每年正月时节,祭祀不要用母的牲畜。”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杀生之地。”这都是为了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有不吃四种肉的规矩,那就是: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养大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我们如果还没有断绝肉食,暂且也应当从这几点开始戒除。
>> 善事无穷无尽,说也说不完,做好这十件事再推展开来,万千功德都在其中。
第四章 谦德之效
>> 《周易》上说:“上天总是使盈满的亏损,让谦虚的受益;大地总是使盈满的溢漏,让谦虚的接纳;鬼神总是祸害自高自大的人,护佑谦虚谨慎的人;人们总是讨厌傲慢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中,只有“谦”这一卦,六爻都吉祥。《尚书》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好处。”我多次和大家参加考试,每看到贫寒书生即将显达,一定能感受到他浑身的谦和气息。
>> 辛未年(1571年),我到京城参加会试,我们嘉善同乡十来位,只有丁敬宇年纪最小,又非常谦虚。我跟费锦坡说:“这位老兄今年一定中进士。”费锦坡问:“你怎么看出来的?”我说:“福气来自于谦德。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谁能像敬宇那样敬慎从容、谦卑礼让?有谁能像敬宇那样恭敬顺承、小心谦畏?有谁能像敬宇那样,被人骂不还嘴,被人冤不解释?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哪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 丁丑(1577)年在京城,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大大改变了他小时候的习气。李霁岩这个人性格直率,当时当着大家的面指责他的过失,只见他心平气和地顺从接受,一句话也没反驳。我告诉他说:“福有福的开端,祸有祸的预兆,这颗心果真谦虚,一定会得上天帮助。老兄您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确实如此。
>> 赵裕峰,名光远,山东冠县人,幼年乡试中举,却总考不中进士。他的父亲做嘉善主簿,随父赴任。赵裕峰仰慕钱明吾,带着文章去拜见。钱明吾先生把他的文章全删了。赵裕峰不但不生气,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拿回去修改。第二年,赵裕峰就中了进士。
>> 壬辰(1592)年,我进京觐见皇上时,见到了夏建所,看他这人特别和气,特别谦虚。回来后我告诉朋友:“一般上天给某人降恩时,还没赐福,先赐予智慧。智慧一开显,轻浮的人自然踏实,随性的人自然自律。建所他这么温和善良,老天要开启他的福气了。”等到放榜,他果然考中了。
>> 江阴张畏岩,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圈内有名的才子。甲午(1594)年南京乡试时,他住在一座寺院里。发榜时名单里并没有他,便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位道士在旁边浅笑,张畏岩马上迁怒道士身上。道士说:“您的文章一定不怎么样。”张畏岩更加生气:“你没看我的文章,怎么知道写得不好?”道士说:“我听说写文章心平气和很重要,现在听您这么骂人,心气很不平和,文章怎么写得好?”张畏岩不禁理屈心服,于是靠近道士请教。
>> 道士说:“能否考中功名完全看命运,命里要是考不上,文章再好也没用。一定要自己改命。”张畏岩问道:“既然是命,怎样去改?”道士说:“人的命运由先天安排,改造命运由我们自己。只要努力行善,多积阴德,有什么福求不到?”张畏岩说:“我一个穷秀才,能做什么?”道士说:“行善事积阴德,都要靠发心,常存行善积德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比如谦虚这一点,并不要花钱,你为什么不反躬内省却骂考官呢?”
>> 张畏岩从此坚持改变习气,善事日益增多,德行日益增厚。丁酉年(1597年),梦中到了一处高楼,拿到一本考试录取名册,其中有很多空行。他询问旁边的人,回答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名册。”张畏岩问:“为什么这么多空行呢?”那人回答说:“科举考试,阴间三年考核一次,只有积德没过错的人记入名册。比如前面的空缺,都是本该考中,因为最近犯了过失而被去掉名字的。”后来指了一行说:“你三年来能严格要求自己,也许会补这个空缺,你一定要自重自爱。”后来科考,张畏岩果然中举,名列第一百零五。
>> 从这些看来,举头三尺,一定有神明监察善恶,而趋吉避凶,绝对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一定要端正心念,谨言慎行,千万不能触怒天地鬼神,而虚心谦卑,让天地鬼神时时怜惜我们,才有接纳福气的基础。那些心高气傲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即使偶然成功,也不会维持多久。稍微有点见识的人,一定不愿意自己心量狭隘,把自己的福气挡在了外面。况且,谦虚就能到处学到东西,得到无穷的好处,尤其是想学习和成长的人,谦德必不可少。
>> 古语说:“真心想求功名的,一定能得到功名;真心想求富贵的,一定能得到富贵。”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一棵树有了根。我们立定这个志向,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不忘帮助别人,自然会感动天地,因而修福全在自己。今天求取功名的人,从一开始就未曾有真切意愿,不过是一时的兴趣,兴趣来了就修福修慧,兴趣退了就懈怠停滞了。孟子对齐宣王说:“君王如此喜好音乐,如果能让百姓离苦得乐,齐国就差不多强大了。”我对于功名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