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读老舍,大概是在五年前,当时只觉得老舍极其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比喻,善于揭示底层生命的悲哀与无奈。无疑那时的自己是极度浅薄的,所以不懂老舍的深意。亦或者,这所谓深意,也并非老舍真得要传递的内容(毕竟读者的确喜欢自作多情,而作家想表达什么早已无从考证),而是我的个人经历与老舍的故事碰撞出的独特的火花。但是否是作者本意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带给我什么。正如黄渤拍摄微电影《特殊服务》,初衷也许并非挽救绝望的生命,但当影迷留言说因为这个电影而放弃轻生的念头时,无疑初衷早已无关紧要,而结果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我这一辈子》的故事非常简单,被朋友拐走妻子的裱糊匠改行成为一名巡警,摸爬滚打,从普通巡警成为巡长,挣的钱由每月七银元升至九银元,他要用这微薄的钱财养两个没娘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吃饱,他得自己靠喝水来填饱肚子。工作辛苦,如履薄冰,生活艰辛,压抑无望,他日复一日地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机灵”,养大了两个孩子,自己也算小有升迁。而生命的结局是,儿子娶了巡警的女儿为妻,后来为了多赚钱的同时省钱养孩子,病而不医,客死他乡;女儿嫁给巡警的儿子,自己这个当了一辈子巡警终于升至巡长的“机灵人”,因为心血来潮留了胡子,恰因此被扫地出“门”,带着干不动活儿的一把老骨头离开巡警房,四处干些形如帮着卖菜、泥水匠之类的杂役,五十出头的“机灵人”出着二十小伙子的力气,他得养活自己孙子,他最终还能笑得出来的,他说“我笑这个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这样的故事,我想,便应属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反陈述”的故事,一如《红楼梦》,一如《追忆似水年华》,你不能说故事是怎样的,你只能深深思考故事传递了什么!
我们都认为作家的内心该是温良诗意、多情美好的,应该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希望。无疑,老舍并不这样认为。
老舍是绝不心软的,他就是要把生命中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无奈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如果你只能读到悲哀和心痛,那么你可能会对他敬而远之。但若仅仅如此,未免浮于表面了。
要读好老舍,须得自己读着读着,读出些别的滋味来。
读老舍,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思考——诚然,阳光与希望可以给人以某种安慰,可如果能读得懂悲剧,或许才更能读得懂生活,更能有勇气与生活不得不面对的意外和不幸进行抗衡。因为老舍的“我得一辈子”,真得不仅仅只是“我”的,而是芸芸众生的。
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阅读这样一个艺术化的故事,这故事将我们人生的这些灰暗加了一些诙谐与趣味呈现于眼前,我们阅读的最初内心往往沉重(即使有老舍式的幽默,我们也难逃沉重,只因为确乎沉重),因为我们似乎隐隐读到了自己的悲哀与绝望。生命的历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产生挫败感,不可避免会或多或少怀疑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人,这样的时刻,我们脆弱不堪,我们自然而然萎靡而难以振作。
我们会不自觉替巡警,或者替自己质问命运,究竟是在玩弄人还是在向人复仇。有些人明明是要上进、要努力要向善。他们一次次坚持,却一次次失败,最终不堪重负,堕落沦陷。造化弄人,而这残忍的玩弄式的悲剧,恐怕即使再过几千年几万年,也依然要频繁上演。
这质问与嘶吼一定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问的次数多了,是不是问着问着,自己就可以开始思考,开始反省:
生命说短不短的几十年,如果成功那么轻而易举,稍微坚持一下,稍微努力一下,每个人都可以称心如意,那么最终得到的所谓称心如意,或许也未必真得称心如意。生命本身在矛盾的纠葛中演进,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中成熟。没有磨练的生命也变成了一潭死水,也便不再有生与死的区别,也便不再有坚韧与懦弱的区别。而这样的状态,很明显并非生命可以长盛不衰的状态。
所谓不进则退,不进步便是要灭绝的。所以矛盾与挫败,于生命而言,有其不可不存在的理由,也唯有那些始终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不管如何被摧残也不被打倒的意志坚定者,才配得上最终的豁达与安然,才配得上最终物质与精神的自由。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可以被打倒,但必须拼却全力重新站立。就像石缝中的草籽,尽管环境艰辛,尽管濒临窒息,尽管会有各种不知名的厄运,它们依然抓住任何机会,使劲所有力气生根发芽。它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活下去!不会埋怨自己的命运之不行,不会怀疑自己的力量之有限,它们的信念是集中而纯粹,而这决定了它们属于奇迹的创造者。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完全改变了,但面临的人生难题与巡警是无任何差别的。巡警的一生,很轻易会让人感到所谓“阶层固化”的悲哀,但事实上,故事就在那里,要读到什么,取决于读者,而非作者。巡警有改变自己的机会,甘心死守一份“鸡肋”式的工作也是悲剧形成的助推器。社会大环境对于个人的人生的确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但人生从来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生命的历程原本就是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人们在适应过程中不断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至关重要的,无疑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若不幸无法选择自己的土壤,那么就要拼却全力,扎根生长,其间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可能会因为不起眼被踩踏,可能被肆意摧残,可能会身心俱疲,但是,这的确就是生命的状态,只有不断坚持,接近阳光,让自己高大健硕,发挥一定的价值和作用,才能赢得尊重赞赏。
当然,我们可以完全不在乎所谓的来自外界的尊重赞赏,但我们必得为自己奋力绽放,方不辜负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次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