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硬要给它分割,那么谁的半生,也是一座七彩楼台,拆来拆去便成碎片,所看到的无非只是一些难以拼凑的颜色和斑纹而已。
不拆的话,的确是一座宝塔,我的自然也是,只是那座塔上去不容易,忘了在里面做楼梯,倒是不自觉地建了许多栏杆。
三毛在《读书与恋爱》的开头这样写道。
那是三毛的二十岁,在浓雾中升起,看着大好河山,却怕因为是海市蜃楼而不敢快步奔去。是的,二十岁似乎是大家一直很在意的年龄,虽然大家在十八岁时已经成年,但似乎那个时候大家似乎不是自大就是自卑,面对展现在这个阶段的人和事,新鲜中透漏着摸不着边际的迷茫与胆怯。此时看来,太看重自己的那份“是否被认同”而产生的心态,似乎是可怜又可悯。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进入大学的之前,我们会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挣扎,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边是父母的期望,还有一边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茫然间最终大多数还是选择了热门专业,总认为,热门专业是社会的热门,工作机会会很多,多学一点,学好一点,总不至于吃亏。可毕业后,却不这么想了,怎么会选了这么个专业,这么不好找工作。。。
社会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日新月异,而我们却只是看到了当前的热度,就像那初尝一生憧憬的爱情。
是的,在二十岁的年纪,我们除了对智慧的追求如饥似渴,在面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爱情面前,似乎也没有丝毫的抵抗力,狂热的付出与追求。
花儿到了时候与季节,必然是要开的,蜜蜂到了花期,自然也是要采蜜的,没有任何理由躲开这自然现象,大家自然也不会去说什么花前月下,附庸风雅,只会默默的牵着小手,喝着小酒,在那桂花树下开始一段理所当然的恋爱仪式。
那个年龄是充满了幻想的年纪,无论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还是对爱情的坚定追求。但似乎幻想总是像泡沫,一触就破。学着学着,就怠了,就忘了,时不时收收心,去慰藉一下那远去的理想,叹一声,想当年,自己应该要再努力一点的;爱着爱着,就倦了,就分了,是不是回味下,去后悔一下那分手的决定,呢喃一句,对不起,其实我真的很喜欢你。。。。
种种幻想,在那时似乎就是我们精神上的维他命,给我们养料,让我们觉得未来是那么伸手可及,爱情是那么美好甜蜜。但事后似乎才觉得那不是维他命,而是要你命。幻想本就是幻想,何必当真?
我们在那个年龄,在不断的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是的,喜欢的颜色,喜欢的专业,喜欢的搭配,喜欢的人,还有喜欢的未来。。。在别人都感到不厌其烦的时候,也在不断的消磨着自己的耐性:是这种颜色吗?该是这个专业吧?这个搭配好看吧?她(他)是我最爱的人吧。。。。
结果呢?还是太年轻,算了吧,这都不是我想要的。
那是自然,也是合理的放弃。不管选择什么,其实和买鞋子差不多,在商场,自己看着琳琅满目的鞋子,旁边有店员导购的不断推荐,自己往往说不明白什么好与不好,但是,当你一眼看见一双合意的,就立刻知道是它了。
或许我们在那个年龄付出了泪水和反省,但是不要紧,这是可贵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明确的对事实的成长,使我们日后的人生收益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