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了,该睡觉了,正给他读着书,趁着不注意,就爬下床,在房间间穿梭,你小声说吧,当着听不见,大声喊甚至是吼也不济于事,跑得不亦乐乎,曾经尝试跟他解释、说理、尝试让他跑个够,等着睡着也不见爬上床。鉴于以往的经历,只好使用暴力,去找他,抓住后一个劲的在手上往下滑,百般不乐意,用点力,就哭上了,睡觉还只是其中一典型,还有吃饭,外出后让他回家,与人交际等,很多都不在掌控之中。这才2岁,如何才能改变孩子行为,让自己走出这种无力的困境?需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心理和人类发展系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所写的。艾丽卡·雷斯切尔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很多教育实践的窍门和原则,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在充满挑战性的环境中应用这些原则。《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共给出了75条黄金法则,法则之间相互关联,彼此配合。我们可以从头读到尾,还可以针对性的跳读,找到最急需的内容直接按着去做就行。针对以上现状,归纳出需要解决的三个疑问。
为人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
首先不同年龄层,大脑发育的不同,小孩子容易分心,被其它事物吸引,但分心那是探索学习的表现。父母应理解这种表现,有了心理预期,也就不会那么强烈要求专心了。
我们所说的信息,并不表示孩子听到和理解了这些信息。就像别人对我们说的话,如果我分心了,比如在犯困、想其它事情或不认为是在和我说话时,大脑也通常选择性拒收,“额,你是在和我说话吗?你刚才说什么了?”。和孩子说话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走到孩子身边,双手扶住两肩,眼睛平视的看着孩子,这样心不会容易走神了。
最后,还要注意很重要一个因素,情绪。处于情绪比较激动的状态,说理通常是无效的。在我不认为你对的情况下,你说的再好,再精彩,都没有效果,因为,我一开始就否定你了,你后面所说的,我就压根没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和人沟通时,要先取得他人的信任。
什么情况下才去管教孩子?如何对小孩进行处罚?
只有在故意、不合理和已经提前告诉破坏后果的行为的前提下,才去管教孩子。管教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导,因为惩罚意味着“对某种冒犯行为施以报复性强制处罚”。即便要处罚了,也应遵循有意义、相关性、匹配性、可行性。有意义,必须针对当时的情形,哪些事物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比如说孩子喜欢的玩具;相关性,处罚要与具休的情景相关,相关的后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孩子用笔在墙上到处乱画,你就要暂时把笔拿走;匹配性,处罚要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不要在生气时,会孩子施以过度的惩罚,过度惩罚会导致孩子逆反情绪。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惩罚的公正性上,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破坏亲子关系;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及时性,且不应该与孩子的基本需求相关。
对于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要如何去改变呢?
简单的一句话:运用同理心理解行为,通过复盘、重做来改变行为。同理心可能是所有父母都具备的最有力的单一教育工具,因为它总是很有效。有一种得到理解的感受,这种感受会消除不愉快的事态和冲突关系,避免不良情绪的上升。这里仅表示理解感受,但不必迫使改变或修正行为。例如,孩子非常烦躁,因为他在去玩前,必须吃完碗里的饭。不要提醒解释为什么应该先吃完饭再去玩,而是先要与他感同身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事情不如我们的意,我们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种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生存技能,它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石。复盘,就是对之前的行为进行重演,重构场景,针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改变,该场景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生时,孩子应该怎么做,让新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如果孩子对于自己的玩具,不乐意让其他小朋友玩,我们可以尝试在他玩完还很高兴的情况下安排一次演练,我手里拿两块饼干,分享他一块,之后给他两块饼干,让他把其中一个分享给妈妈,对于孩子的任何进步都要用具体的表扬来加以强化,如果他给了,我会口头表扬他:真棒,知道和妈妈分享了,还会给他鼓掌,偶尔还会再给2块给他作为奖励。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提供了一套好的教导程序:同理心,验证感受,选择行为,给出理由,停止行动,改变。之后的夜晚,宝贝,我知道你现在还不想睡觉,换作是我,没有玩够的时候也想再玩(同理心)。能理解你为什么现在不想睡觉(验证感受),与此同时,你不应该在爸爸叫你睡觉的时候,你往外跑(选择行为)。没玩够不想睡觉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以晚了还不睡觉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了(给出理由),你不往外跑,爸爸就不去抓你(停止行动)。再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在心情好的时候,听听儿歌,尝试自己先睡觉,带着他睡再进行行为,具体作出努力表扬,摸摸背道个晚安,美好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