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完关于沈复《浮生六记》的书评后,我已有一周没有再写,并不是因为我处在了书荒的阶段,而是我开始重读大学开始买的各种书,同时穿插读一些新书,一周的时间凭心情选读。今天刚读完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突然发现作者对于人性的刻画,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01
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是我正式成为“迷妹”的第一本,之前只是在一本名为《推理》的杂志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不知这本杂志是否还依然在市)。
刚开始看的时候,八个短篇小说加上他的创作内容,亦真亦假,一环连着一环,确实把我看蒙了,最后几乎是强打着精神看完的。末了,竟然还失望地想,这作者看来不怎么样嘛,写的内容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后来四年后入手了他的《白夜行》,里面的内容真真叫一个不寒而栗,汗毛竖起,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幻夜》、《解忧杂货铺》、《放学后》……剩下的书依然还在我的亚马逊购物车里躺着,等着我一本一本地下单。
今天机缘巧合,我重新开始读这本《超杀人事件》,读着读着,好像在那么一瞬间懂得了东野圭吾式的幽默。比如第一篇讲推理作家因为避免交太多的税,和身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同样也是好友的滨崎一起耍小聪明,在自己的小说内容上写下收据里的收费名目,企图将自己的消费看起来十分正当。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税务局否决了他的小聪明,钱还是要交那么多,而自己的小说因为改的乱七八糟,还没大结局就已经没有出版社来约稿了。
看至此,我忍不住笑出声。果然是东野圭吾,这样荒诞的情节,这样赤裸裸的揭示人性,这样暗指社会的现状,也只有他才能做出来。
我继续看接下来七篇小说,结合之前看的书,我开始思考:人性真有那么险恶吗?
02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
曾有一段时间,我对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是非常的赞同。现代社会的冷漠和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让我在那个时候觉得人生之为恶。特别是在读《推理》杂志上的小说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看法。
后来,我发现这个观点太可怕了,因为带着这样的观点,看到的世界永远都是负面的,黑暗的,出门看谁都是大灰狼,在家像个大爷似的以为自己很善良,其他人都是恶人。还是《推理》把我扭转过来了,其中一期是个密室案件,情节不停地在反转,所有的情节在案件主要人员的自杀后真相大白。那一瞬间,我忽然有点懂得,所谓善,所谓恶,只不过是基于我们自己对于善恶的判断。
换言之,人性这个命题根本是无解。
每一个刚刚读东野圭吾小说的新人来说,他的主题似乎是特别符合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他塑造的人,哪一个不是让人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整个情节完全是灰暗而又压抑的,几乎是揭示了这个社会有那么一处角落是你看不到的肮脏。
可是仔细读一读,你会发现,他狡猾地在每个情节埋下了伏笔,人物的亦正亦邪,让你无法精准地拿捏。
当你只聚焦人物的时候,就已经败给了东野圭吾。
他的确是揭示了人性,但是是什么造就了人性的善与恶,又或者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对于人性善恶的判断竟如此的不同,这是他一直想表达的背后内容。
03
人性的命题是无解,但我仍然相信,每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眼里看到的世界是干净透澈的。他不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有开始咿呀学语了的时候,对外界有意识了的时候,才会有对于善恶的了解——这个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和言语知道的。
慢慢地,当步入社会的时候,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后,他对于善恶的理解有的时候会让步于自己的欲望。正如在《超杀人事件》中所描述的,一个推理作家为了避税玩小聪明,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为代价来扭转故事情节;一个畅销作家的成名竟然是因为妻子在背后的代写,而妻子的去世,无能的他不知道小说中的凶手是谁,就策划了一个局,让四个出版社的责编来帮他猜出谁是凶手,这样他才能写出来;最后一个作家因为自己写的小说跟案件扯上了关系,因为内心的不安,他篡改了故事情节,却被熟悉的人暗杀……
名利,推动了人性的发展。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善恶的边缘来回徘徊。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会顾虑很多,人善,会被欺负;人恶,会葬送一生。所以,就出现了有些人在恶的边缘打擦边球,有些人在善的周围蜻蜓点水。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个不该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这个现代社会的命题。
这个社会根本没有道理可讲,有的时候荒诞的可笑,有的时候富有人情味,还有的时候冷漠的让人心寒。但是正是这样,才构造了这个社会的完整。太过完美那是天堂,太过黑暗那是地狱。我们是凡人,只能在这个社会蠕蠕独行,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最后能变成一个相对饱满的人,相对立体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