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20岁时就已死去,到80岁才埋。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是建立耗散结构。
上一篇我们一起对熵增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个让任正非看了想重生一次的定律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作为个人该如何对抗熵增呢?任正非又是怎样应用到企业管理呢?
先回顾上一篇关于熵的意义。熵增则功能减弱,即有序性减少,如人的衰老。熵减则功能增强,即有序性增加,如人摄取食物。另一个概念是负熵,负熵是能带来熵减的因子,负熵的形成就是外来能量的输入。如同一个孩子,如果不吃东西,就会饿死。一个鲜活的肉体就会变成尸体,尸体就是一个达到了静态平衡的生命体。就像我们人一出生就站在了一个传送带上,传送带的尽头是火葬场。我们能做的事:第一,意识到这个传送带的存在;第二,意识到这个传送带的方向。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熵减,所以要通过构建耗散结构,开放引入负熵流,远离平衡态,产生张力,通过负熵因子等元素的构建,最后产生系统熵减,就又能够重新有效地创造价值。
任正非对耗散结构的比喻如下: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掉了,就变成了肌肉,就变成了强健的血液循环系统,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怎样构建耗散结构?
一、开放性
既然孤立系统不会出现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产生于开放系统,它存在着由环境流向系统的负熵流。使系统的熵减小,有序度增加。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指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会有学习和成长的无限潜力。比如同样是失败,用“失败是一种宝贵经验,可以使我更好”替代“我真是个失败者”。固定型思维将自己定型,也就失去了开放性。当看到别人做得好时就会产生我没他这么优秀,而不是“他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而成长型思维则是终身成长,与时俱进。
2、用流量思维替代存量思维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往来,这个城市往往就更发达,人也是如此。只有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一个人才有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是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画的。柯达没有转型导致破产的案例大家耳熟能详,但其实早在1975年时柯达工程师就已经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然而公司却嗤之以鼻,认为会影响到现有的胶卷业务。几十年后还在靠胶卷业务创收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令人惋惜。用流量思维才可以获得更多“存量”。就像屠呦呦在获诺奖时所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选择。
二、远离平衡态
既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那就需要我们主动打破平衡。将“中年危机”延后甚至消除。
1、扩展舒适区边界
舒适区是学到东西最少的地方,进步缓慢,缺乏挑战和流动。就像玩游戏只打青铜段位一样,会影响你的实力提升。通过进入学习区扩展舒适区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小的时候才会有惊人的成长,只不过长大后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大,也就很难主动扩展舒适区了。
2、通过复利获得颠覆性成长
水在烧到100度之前,哪怕是99度也没有引发质变。厚积薄发其实就是一个耗散系统。相比其他企业,华为每年在研发上不断增加巨额投入。升级自身产品,打造全产业链。这次贸易战华为的“备件”出现时大家才猛然明白,华为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了多少年。任正非说企业一定要尽可能花钱,大把的钱放在企业里会有问题。学会花钱,把钱变为能力。让你发挥的机会实际很少,但一旦遇上了,你厚厚的能力就派上了用场,最终形成质变。
以上就是构建耗散系统的底层方法,成长型思维、复利、流量思维、舒适区,这些底层方法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写几千字,巧合的是,这些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都有阐述。就像我开设自媒体账号名称叫百万字,其实无意中是给自己建了一个耗散系统对抗熵增。这里还是必须要多提一句,建立耗散结构的前提是已经有了熵减。也就是先可以稳定吃上饭,才能再去想怎么健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先保证自身主业这颗树干稳定,再去优化树枝树叶,以此来降低风险。辞职转行不及原来、创业失败的还是占大多数。
相关知识树如下图,免费分享可随意转载:
平静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么它最终会成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层层的涟漪告诉我们,外部的系统,可能是一颗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这种平静,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这就是熵带给我们的意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点个关注收藏支持一下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