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血蚶”,很多没尝过的朋友闻言色变,嗜吃者如我却闻之眉飞色舞。血蚶是海南的叫法, 潮汕福建一带都只称“蚶”。它的学名为泥蚶,肉可入中药,壳可煅灰。
袁大才子在《随园食单》中就有介绍。“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活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蚶出奉化县,品在车螯、蛤蜊之上。”广东、福建吃蚶,一直有耳闻,浙江吃蚶倒是没听过。看了《随园食单》才知道,奉化县也出蚶。略一细想,也释怀,蚶是海产品,浙江也是沿海地区。再一查,中国的沿海地区都有分布,只是品种略有不同而已。由袁大才子的记载可以看出,潮汕福建称“蚶”保留了古称。
这三种吃法,后面两种没听过。倒是第一种方法跟我们潮汕地区的吃法是相似的。家常吃法最简单,我们称为“烫蚶”。洗干净的蚶放进锅里放上香菜头、姜(或者连这两样配料都不放也可以),把水烧开,倒进锅里,再把水倒出来,撬开盖就可以吃了。说得很简单,但烫蚶真的是技术活。烫得太熟,蚶壳自动打开,蚶肉吃不出鲜味。烫不熟了,蚶壳很难打开。如果蚶的个头小,最好就是锅里放一个筛,蚶放筛里,开水倒进去之后摇一下,迅速提起来,把蚶倒进盘里,就可以食用了。烫得好的蚶肉饱满水嫩浸在壳中红色的汁液(就是蚶血吧)里,这样的蚶是最鲜甜,最好吃的。吃过这样鲜甜的蚶,你再重读袁大才子在《蚶》中用到那个“枯”字,不觉拍手叫绝。“但宜速起,迟则肉枯”!
这样的吃法在外地人看来很难接受,即使是愿意尝试的也会觉得太腥了。所以,大排档酒店的做法是,去壳之后搁上姜末、蒜蓉、芫荽,再烧开的酱油水淋上。这样看起来大约没那么血腥,吃起来也腥味也不重。但是,像我这样对生海鲜有不可名状的喜好,又从小吃惯的人来说。这些调 料放上去就掩盖了蚶本身的鲜味。
蚶壳,在潮汕地区又被称为“蚶壳钱”,据说是因为蚶壳相磨的声音像铜钱。大约也是这一原因,除夕围炉必有蚶。蚶还是扫墓的必备祭品。扫墓祭祀先人要以蚶祭祀。等收回祭品的时候,必在墓前吃一部分。吃完把蚶壳散置墓上,以示富贵兴隆。剩下的带回家,寓意家有铜钱积余。清明时节,蚶非时令菜,用潮汕话说“不当时”。这时的蚶并不肥美,数量也少。而我周围清明扫墓时节扫墓的很少。小时候,并不知道扫墓要在清明节。读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候,还以为清明节的习俗已经没有了,只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节气。扫墓的时间,一般是下元节或者冬至。冬季是蚶最肥美的季节。我不知道,蚶跟扫墓的习俗是因为蚶在冬季“正当时”所以扫墓在冬季,还是扫墓在冬季所以选择了蚶。
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