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阿姨在秀自己的大侄女:学霸,才女,美女。看着这些标签,我不知道,如果她的大侄女看到这条微信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大呼:亚历山大!
那天,去往西游记主题公园的路上,路过平西府中学。只见,学校大门口一条醒目的红底大横幅上赫然写着:热烈庆祝***,***,***考入人大附中。我不知道,十年后,这些学霸们再想起这条横幅是什么感觉,是心怀自傲吗?估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身边有位帅锅想当年也被称为学霸。他跟我说,每次英语考试后,老师都不出意外当着全班的面说:***这次填空选择题又是满分。当时的他每次被提起都没有自傲,而是“鸭梨山大”。
学霸在我们看来是极其酷的一个称号。而可能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标签给年轻时的我们禁锢在一个角色中,不得释放。我记得,曾经,蒋勋提起一个他的学生时说,有一次他哭着向他说,为什么每次考试他都要扮演第一的角色,连第二名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还有很多称呼,评价让年少时的我们莫名地感到愤怒,不安,甚至恐惧。比如,固执,胆小,怯懦,不诚实。
我第一次接触角色这个概念是在一本正面管教方面的书中。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不经意间的评价其实把孩子禁锢在某种角色中。比如,有的妈妈会说,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固执,这么爱指挥别人,这么粗心。这时候,孩子就真的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于是就会强化这些方面的特质,深陷这个“角色”中。我想,这对于孩子一定是痛苦的。因为他背负着让自己恐惧和厌恶的特质,挥之不去。
唯一打破这层禁锢的魔咒在父母的手中。孩子多么期望能在父母那里听到本真,积极,自然的自己的样子,让他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这些让孩子们感到舒服自然的评价我想应该是温暖有爱的。比如,告诉孩子,他今天有爱心地帮助妹妹收拾好房间;他今天自觉地完成了家庭作业;他没有食言…
坚韧,勇敢,有爱心,伴随孩子一生并让孩子在未来独自闯荡的道路上支撑他,给予他内在力量的的只有这些温暖有爱的特质,而不是一个个所谓学霸,才女,美女这些标签,或是带有负能量的评价。
知易行难,在育儿的路上,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