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4期“烛光”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电灯、电话、电视机,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这是我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今仍是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其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成为我们当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最大向往。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刚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落后。我记得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家家户户通上了电,有了电灯,而电话和电视机还是遥远的梦想。
虽然有了电,但是受条件所限,是不能保证全天候电力供应的。停电是经常的事,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
没电的时候,家里的煤油灯就要发挥作用了。从庄稼地里辛苦劳作归来的母亲,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开始忙活晚饭。等我长大了一些,我会放学后趁着天亮做好晚饭,等父母回来。
室内篇……烛光下的故事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各自忙活。
我上小学后,常常要趴在灯下做作业。灯光很暗,虽然灯头的火苗比黄豆粒稍大一些,但是一晚上下来,空气中会一直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煤油味,晚上睡觉前摸摸鼻孔,都是黑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不小心火苗会把头发或者眉毛给烧焦了,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竟然发现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他的眉毛让火苗给烧了,好难看啊。我们相视哈哈一笑。
陪我守在煤油灯前最多的是妈妈。感觉妈妈有做不完的活。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冬天农闲时节,妈妈在灯下为我们全家人纳鞋底。
我们小时候的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自己做的,纯手工制作。放在现在可以申请文化遗产了。
记得那时候妈妈在纳鞋底的时候,经常拿着针在头发上蹭几下。我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妈妈是头皮痒痒吗?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孩子,头上有油,拿针蹭一下,针就像擦了润滑油,纳起来就快了。高手在民间啊!
后来条件好多了,但是停电仍然很经常。蜡烛又成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
室外……月光下的故事
因为没电,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的晚饭经常是在院子里吃的。皎洁的月光不仅照亮了我们的餐桌,也给我们的晚餐带来了不少诗情画意。
月光下,长辈们聊聊家长里短,我和弟弟妹妹们则一起数星星。星星好多啊,我们总也数不完。但是,我们的数学启蒙就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完成了。
有时候,爸爸会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他们在七月七日会在鹊桥相会呢。
爸爸还教我们如何看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像个勺子,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很容易看到。有时候正吃着饭,一抬头可能就会看到北斗七星,我们就会骄傲的大声叫起来。快来看,北斗七星的勺子把正冲着我们呢。
妈妈收拾完碗筷后也会来院子里陪我们,她会给我们讲很多神话故事。妈妈知道的故事可真多,据说,妈妈的故事都是姥姥讲给她听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我最喜欢听妈妈讲《皮狐子精》的故事,百听不厌。至今我都能非常完整的讲出来。特别有一句是“皮狐子精,皮狐子精,吃了俺娘,害了俺兄,还想吃俺姊妹俩,万万不可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实现,煤油灯和蜡烛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段时光的故事却让我们难以忘怀,让我们莫忘历史、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