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他让这门学科从“一个边缘且有争议”的领域变成一个“主流领域”。行为经济学(金融学)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
传统经济学一直假设人是理性的,但是人其实非常地不理性,特别是面对波动较大的投资时更是如此。想起自己在股市沉浮十几载,什么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学了很多,但是不理性的情绪往往会占据主导位置,导致了错误的投资行为,是时候补上这一课了。
行为金融学上认为人的错误行为有两类原因:一是认知错误,一是情绪偏差。看看下面的两张图,是不是每一条都躺枪了?哈哈~~认知错误可以通过教育改正,而情绪偏差只能学会适应。一个典型的认知错误就是“锚定效应”。我们总盯着一个数字,而忽视了很多因素的变化。比如,我们会特别关注“前期高点”或“前期低点”,但根据没好好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学会了公司估值后,我们能克服这一错误。
一个典型的情绪偏差就是厌恶损失,在应该止损的时候不能采取行动。特别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一套“展望理论”,并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在面临确定的获得/小概率的损失时是风险规避的,面临确定的损失/小概率的赢利时是风险偏爱的。比如有两个选择,一是100%能得100元,另一种是50%得200元,50%一分没有,绝大多数人选前者;一是100%亏损100元,另一种是50%亏200元,50%一分没亏,绝大多数人选后者。另外,很多人不敢买货币基金(面临小概率的损失),但却热衷于买彩票(面临小概率的赢利,也是这个道理。虽然有时候我们知道行为不完全理性,但这的确是比较难避免。
了解到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投资有指导意义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比如了解心理账户的概念,就可以克服明明有钱却不还信用卡的毛病,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和整体规划。了解到过度自信是个普遍现象,就能更好地听取不同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了解到人是不理性的,就要采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来投资,比如投资前做好决策,投资后认真复盘。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