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前两日说到“清欢”,今天就一连读到许多“清欢”,喜不自禁。虽然在寒冽冬日,似乎也能感受到暮春暖意呢。
第一段让我联想到《论语》里曾点描述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充满了天真淡泊、岁月静好的气息。
“曲水”指的是过去流行的曲水流觞,就是大家沿着蜿蜒回旋的溪流而坐,将质地轻盈的酒杯置于上流,让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就要赋诗一首或喝酒一杯。“蕉叶”应该就是形似蕉叶的浅底小酒杯。而“舞雩”原意是指求雨的祭祀坛,在这里应该就是昨天说到过的超然台,是苏轼他们休憩、吹风的一个平台。
春天都要过去了,春服什么时候做好呢。穿上新衣,在溪边曲水流畅。风和日静,浪花不惊,盛着酒的小杯稳稳漂流。然后在城墙平台上吹吹风,春天的单衣随风轻盈飘逸。是多么地畅快。
再读第一段,觉得整个情境好美。太喜欢“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了。有一种特别的温柔祥和在里面。
暮春多小雨。又是一场“微雨过”,田地里到处准备着进行春耕了。“何处不催耕”忽然给这首词带来了一股蓬勃的生命力。虽然桃李花谢了,百舌鸟也不叫了,但在那灌木林深处,鹁鸪还在咕咕鸣叫。而春天不会就这样过去。“春色属芜菁”,春色从鲜艳的桃花中离开,钻进了泥土里。不过多时,它就变成芜菁(也就是大头菜)的样子,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你看,春天一直都在。
暮春岁月,并无伤感。着新衣,饮美酒,纵乐于山水田野之间。归来看那春耕忙,鸟鸣叫,家家户户添春食。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活力的美。可能士大夫们欣赏的春天是桃之夭夭,妁妁其华,而寻常山野农家的春天,就是这软风细雨,鸟鸣耕种,还有其貌不扬的小菜。
但春天留给人的滋味,当是一般浓厚。
PS
说到曲水流觞,寄情山野,不免想到流传千古的兰亭一聚,以及随之诞生的《兰亭集》。其实《兰亭集序》写此等“清欢”,也是极美,且同样耐人寻味。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