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这本书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之一。他的小说既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又具有现实倾向,最根本的“人性”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代表作品之一便是这本书里的一个短篇小说——《竹林中》。这篇小说后被著名导演黑泽明翻拍为电影《罗生门》。
《罗生门》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而是收录他的16篇短篇小说而整理成的合集,书名取自于其中一篇小说的名字。我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整本书的内容,非要说的话可能就一句话:聊人性的善恶。于是在这里我想就其中一篇文章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要分享并不是这里最著名的《竹林中》,也不是与书名重合的《罗生门》,而是一开始被我忽视,然后回过头再看一遍时又让我感受到魅力的一篇小说——本书的第一篇小说《橘子》。为什么说一开始被我忽视呢,是因为这篇小说就两页,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整个场景就发生在一节火车车厢里,讲述的就是“我”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由反感到些许感动的过程。我知道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基本都是写关于人性的善恶,但是这篇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性相比其他15篇来说显得十分“清淡”,甚至一开始我没太理解为什么要用橘子作为篇名。等到第二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才看见了文中“我”看见的画面,以及我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我”是以一个不明职业,不明身份,但看得出来大概是一位地位平庸,生活寂寞而无聊的,有些愤世嫉俗的人。开头那些似有若无的景物描写,男人无时无刻的犹豫和愤懑但又节制的情绪宣泄,简短而气氛浓郁的文字,都为后面姑娘那惊艳之举的出现打下了情绪上的铺垫,压抑,再压抑,然后就来个不经意的颠覆,在淡然,短促,沉缓而不显黏着的几个短句之间,搭配几个寥寥可数而又与前面截然不要,显得清新动人的形容词,乡村姑娘身子探出窗外,向给她送行的几个弟弟们扔橘子的场面变得完全不像几秒钟就结束了,而含着了一种隽永的意味,具有某种震撼力。作者笔下的“我”在此时此刻,近乎完美的将我带入了其中。
篇名“橘子”是因为橘子改变了文中“我”对小姑娘的态度,橘子那鲜艳的、具有生命力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向窗外丢橘子的那一刻仿佛定格成了一幅油画,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稍稍忘却了那难以言喻的疲倦和倦怠,还有那令人费解的、卑贱的无聊的人生”。这是文中“我”看到的画面。我看到的则是几张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电影画面,空荡的车厢,无人的月台,阴沉的天空,列车缓缓开动,男子打量着小姑娘,端起报纸,小姑娘始终看向窗外......这些画面好像是在哪部电影里看过,自动就浮现在了眼前,因为我个人比较看电影有时也会研究一下视听语言,所以我十分欣赏这种能够勾起画面感的文章或者小说,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橘子》是这本书中少有的现实主义的题材,虽然没有那些传奇色彩带来的新奇的感觉,但是情感的延续似乎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