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社会催化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斜杠青年” “空巢青年” ,虽然都是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两种现实状态,但因为形成的背景有别、赋予涵义不同,社会给予他们看待和境遇也截然不同。
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词汇首先来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她在自己的著作《一人/多职业》中,把不局限于一个职业,而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称为“斜杠青年”,向外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个或者多个“/”来区分开不同身份。
名片上有“/”,意味着你是个有故事的年轻人,拥有更多人脉,更多技能,更多社会阅历,CBD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单一的工作岗位,在空余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甚至直接兼任两份或者更多的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生活方式,加入斜杠青年的行列。有意思的是,不少斜杠青年的主业年收入可能不到十万,而副业仅仅是做一单活,就能超过主业的年收入。
“斜杠青年”是当今服务业急速发展的产物。有观点认为,“斜杠青年”未来会越来越多,当服务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后,将有大量人才涌入教育、健康娱乐、文化、艺术等行业。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就这样,“斜杠青年”伴随着格调和潮流,自我增值,核心竞争力,适应力、源源不断的收入令人羡慕,仿佛与梦想更近,与成功已不远,社会给予了赞赏和掌声一片。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同样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有些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鼓捣。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同样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这群年轻人看似并不容易。
大多数人对于“空巢青年”的印象都比较负面,有关“空巢青年”的故事里,城市越是拥挤,他们越是孤独;成功的路上越是充满传奇,“空巢青年”的奋斗也越是艰辛。这个群体无可避免地被社会及舆论染上了悲情的色彩。
空巢,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状态,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心态,它只是个人生阶段,成长过程中的历练。年轻人离开故乡,离开家,独自面对融入城市的困惑,用青春换取将来生活的美好,用奋斗赢得社会的肯定。除了“悲情主义”色彩,或许又多了一些人生路上的英雄主义神圣使命吧。
“空巢青年”是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产物。与多年前的“民工潮”相比,如今更像是一股“白领潮”,二者都属于城镇化,而后者无疑具备更大的辐射和牵动作用,同样也预示着社会的发展。
就这样,“空巢青年”伴随着孤独与悲情,生活拮据窘迫、社交圈子窄、缺少照顾和关爱,娱乐生活贫乏,上升通道受阻等,令人无奈和叹息,社会舆论陷入千篇一律的悲观情绪中。
没错,无论年轻人正在享受着“斜杠青年”的忙碌生活,还是继续坚守着“空巢青年”的沉默境况;是否体验着年轻有为的风光,还是经历着厚积薄发的成长;是否勇往直前,还是就地徘徊,这个年轻的群体都是新一代的追梦者,他们在实现梦想,通往成功的路上不断追求,改善自我,也影响着未来。
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近在咫尺的现实生活中,“斜杠青年”和“空巢青年”是不是都在去往远方的路上,只要心中有梦,眼前的苟且又能奈何?
80后女孩同时拥有的8种身份:
“下午有两个会,时间上有点难说……”“这两天事儿比较多,明天联系吧……”这是80后女孩的生活常态,总是忙得抽不开身。由于好奇心强、喜欢接触不同的行业,小姚维持这样的状态已经超过5年了。对于收入,她透露:“经常一个活可以赚到一份工作一年的钱。”
而在郭先生家中,又是另一种情景:
虽然父亲对女儿“空巢”状态有些无奈,但他感觉“还是有奔头的”“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家里条件也在改善,心里宽慰不少”。每天和家人的电话或视频是父亲一天中最舒心的时刻:“听着女儿在那边叫爸爸,心都要化了,也不累了”。郭先生说,他希望能把生意做大,用这些年挣得钱让孩子回来再做个生意。“长期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一家人还是要在一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斜杠青年”“空巢青年”还将井喷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