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在初中的使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真正的接触这套教材是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对整个部编版教材做整体的了解,不应该备一课,上一课。吃透“隐在”的知识体系,有全局意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简单说一下这两个月来使用新教材的感受。
我所喜欢的几点改变: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按文体组织单元。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能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同时又避免了重复反复的过度的训练,回到以前的应试训练模式中。
2、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的渠道较多,如参考书、单元导语、课后思考题和拓展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导读等方面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的提示,可操作性比较强。
3、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能够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并且课外阅读有明确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
1、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虽是分单元进行训练,事实上是需要教师有机的整合,界限不能过于明显,教师如何科学有效的融合,去领会编者的意图,用最恰当的方式,最佳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怎样教学能够落实那些体现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核心素养“隐在”体系过于含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操作,是不是就会忽略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3、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固然能够体现阅读的梯度,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敷衍的完成任务,并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体悟,不能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一句空话。温儒敏老师说,高考要实现百分之十五的学生答不完语文卷,以此倒逼学生进行阅读,可这只是个结果,而不是开始的方法和手段,学生会有改变吗?
4、作文训练每个单元都有编排,即便训练的点比较明确,可是两课时,三课时之后,是否就能保证学生很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学生的能力就能形成吗?
5、作为老师,又应如何选择作文教学的立场?是为少数人,还是大多数?是立足理想,还是现实?学生作文评判的标准尺度虽有,但随机性过大,见仁见智,对学生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是否可以通过统一的有效的作文指导化解老师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