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很多小伙伴会有很多苦恼,比如衣服不够穿,皮肤很干燥,以及——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之前电视剧《三生三世》大火,不少网友看到剧中主角杨幂的剧照之后。纷纷发问:杨幂的发际线是怎么了?
就连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发套销量都能进入天猫销量榜前几名。不少人会问,谁动了我们的发际线?
不断上移的发际线让很多人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正在变秃,这种不可逆转的伤害,让人非常惆怅。然而,这种惆怅不止我们有,就连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秃然”的问题。
杜甫同志在安史之乱时候看到残破的长安城,心里面一阵子悲痛,就直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
宋代文坛大佬刘克庄也要感叹“决河犹有方堪塞,脱发应无术可栽”,脱发看来比黄河决口问题还要严重。
杜甫也有这样的烦恼,“发少何劳白”,显然头发都没有了,头发白不白也就无所谓了。
那边老杜正犯愁,这边的白居易也好不到哪里去。写《白发》的时候,老白正好40岁整,“梳落数茎丝”,他说梳头的时候,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特心疼。
古人脱发,怎么办?
当头发已成往事,不得不接受秃顶的古人们,要如何来排遣自己的“心理阴影”呢?
▲元代男子官方发型,堪称古人应对秃发的发型指导手册。
1.戴假发:
古人可比你想象中的聪明许多,你能想到的,他们自然也能。是的,早在春秋时期,假发就极盛行。
《阿房宫赋》中写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宫中嫔妃“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的风尚。一时之间“鬟晓秦宫,竞萦妆之缭绕”,皆是因为秦始皇好神仙术,要求宫中妇女梳神仙髻。
洛神赋局部,女神高髻
神仙髻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此后,汉代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编梳方法不同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如步摇髻、堕马髻、缕鹿髻、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同时,假发的运用也极大推动了髻的造型水平。
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辛追老太太,在下葬时头上仍戴着呈髻状的假发。与之相比,真发稀疏纤细,虽无白发,可发色已然偏黄。更有意思的是,经过血型鉴定,考古工作者发现辛追夫人是A型血,而这束假发却是AB型血,显然是来自别人的长发。无独有偶,随葬品中还有一个漆奁,里面稳妥安放着一束备用假发,这就说明了辛追夫人是经常更换假发的。
2.戴帽子:
《孝经》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古人认为剃发是不孝,所以头发不能剃。即使很少。但仍旧有些倔强的古人不愿戴假发,坚持自己的头发还可以抢救一下。于是乎,戴帽子。
汉朝时期,有人发明了一种脱发帽,叫“帻”。最开始是像抹额那种样子,就是在头上用布条缠上一圈,是平民戴的东西,后来有的帝王也开始以“帻”来束发,比如汉元帝和王莽都很喜欢。
▲孔子似乎发量也不多。
古往今来脱发都是一大难题,而秃头更是尴尬的事情,为避免这些尴尬,好好爱护我们的头发吧!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醉手绘”,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