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让
夜色撩人,月光皎洁,夜的寂静是通过水坑里的癞蛤蟆的叫声衬托着。
一条狗的犬吠声就能连成一片,从而响彻整个村子,也只有夜里才会有如此美妙而又吵人的叫唤声。
蛐蛐儿躲在墙角处,趁着夜的安静发出唧唧复唧唧的呓语。空中的蝙蝠有一搭没一搭地飞着,偶尔躲进屋檐下面休憩。
今天什么都没有做,一大早醒来,先是给手机充电,然后接着睡。睡不着了就找出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看上两页,头疼,天又热,站着坐着身上都出汗。于是下楼洗头洗澡,洗洗衣服,拖拖地,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炎热的夏季,三伏天最是难熬,有钱人家一天到晚不停地开空调扇风扇,没钱的人家除了手拿一把蒲扇摇啊摇,就是不停地用毛巾擦着身上的汗。
自从毕业后,就待在家里,没有出去过,感觉社会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不是害怕孤独寂寞,也不是害怕挫折磨难。只是觉得孤苦无助。
和朋友聊天,朋友安慰说:其实,你并不孤独。你只要走出去就会发现,我们都在你身边。
有时候你不是孤独,只是缺少爱罢了。
想起张爱玲,总忘不了那张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穿着一件旧色而华丽的旗袍,昂着高傲的头,孤傲又淡漠地看着凡尘往来,那么的不屑,那么的无关悲喜。
看她的《半生缘》总感觉这个故事没有写完。书中顾曼桢的一生太凄惨,让所有人同情她怜惜她,但又无能为力。
想想自己的这二十多年里,生活在父母争吵的环境里,没有亲情的呵护,没有爱情的慰藉。每天精神分裂到崩溃的边缘,只有写字的时候,心里的苦楚才会释放一二。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想也只有她才能做到如此的淡雅高尚。
她是高贵的,带着极致的璀璨。
她又是与众不同的,带着坚定的孤独。
都说,看一个女人是否好命,是否幸福,从她的容颜就可以看出。
然而,在爱情里,亦或是在亲情里,她果真无关悲喜吗?
否则,她脸上那份真切的孤独与苍凉,又是如何从心底发散出来的?
人有时候不逼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承受压力有多么强大。
刚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可找,说起来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我现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出不去,去哪儿都是个事儿,我向别人借钱借怕了,这两年我没有花父母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独自过活,有工作了,挣钱还债,受够了。
我不是张爱玲,怪只怪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吧。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不免带着些许悲剧性的色彩。童年时期,张爱玲的父母离异,母亲远赴重洋,对她不闻不问,父亲吸鸦片,常幽禁和毒打她。
在这样一个缺爱,以及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缺爱的人,往往会极度敏感,过度索爱。任凭谁对她好,她就对谁死心塌地。
记得张爱玲曾说,喜欢一个人,是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她孤僻得对任何男人都关上了心门,却给了胡兰成一个走进她的机会,纵使她百般对胡兰成好,却依然躲不过胡兰成背叛她的命运。
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大抵就是一种卑微到尘埃里,却无法开出永不凋零的花,还过早凋谢和死亡。
很显然,卑微的自我与付出,换不来等对的爱情。
其实,亲情亦是如此。
二十岁之前甚至是三十岁之前,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长大,没有遇到过社会上的惨痛现实。爸妈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走到社会上吃苦受罪,于是就不大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出去闯,总会给他们自己的孩子铺平道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
经历过叛逆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有了抵触的情绪,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让父母插手,从而导致每个孩子都会有感到孤独寂寞的心理。
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孩子总会不经意间去接触,于是就有了好的和坏的纠纷,认为自己孤独的是坏的不见得是好的,认为自己是好的也不见得是坏的。
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决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其实,你不是孤独寂寞,只是缺少爱的教育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