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次礼仪
《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要明白先后次第,吃饭时先邀请家中长辈入座,座次的标准可以依照“以左为上、面门为上、中座为上、近墙为上、观景为上”的标准,或也可让长辈自己选择,此时长辈就坐的位置就为尊位,晚辈依次落座即可。
二、筷子礼仪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真是高明极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三长两短是指在用餐时间将筷子放在桌子上时,没有将它的两端对齐。此用法被称为“三长两短”,是不吉利的表现。
品箸留声是指嘴里含着筷子,并且还时不时地发出声响。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也被认为是饥不择食的状态。
仙人指路是指正常使用筷子时,却唯独把食指伸出。伸出的食指,会随着夹菜的动作上下起伏摆动,好似在不停地指别人,会有指责别人的意思。用餐时,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以用筷子指人,会让人产生被指责的误会。
击盘敲盅是指吃饭过程中用筷子敲碗盘。乞丐在街边乞讨的时候一边苦苦哀求一边敲击碗盆,这种做法会让人瞧不起。
执箸巡城是指用筷子夹菜时在菜盘中一直翻找,不是明确目标后再动筷子。
迷箸刨坟是指用筷子在菜盘里来回挑拣。这种行为因与盗墓贼刨坟的动作十分相似而得名。
泪箸遗珠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菜上留有汤汁,汤汁会滴出夹菜的轨迹,甚至滴落在其他菜上。
颠倒乾坤是指用餐时没有分清楚筷子的首尾,使用筷子的尾端。这种做法容易让大家误以为你饥不择食。
定海神针是指使用一只筷子吃饭。由于使用一只筷子,所以只能像竹签一样使用。如此举动,会使一同吃饭的人误以为你在羞辱他们,是失礼的表现。
当众上香是指帮别人盛饭之后,为了防止筷子掉落,把筷子插在碗中递给对方。这种行为是极大的不尊敬,因为这是中国人给死人上香的传统。
筷子文化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虽然其存在的形式很不起眼,但它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去守护与传承。
三、用餐礼仪
用餐时应先请长辈先动筷,如又上的有新菜,应把新上的菜品先让长辈品尝,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自家用餐时布菜可以根据自己家的习惯来判断是否用公筷,除此之外,在其他场合尽可能用公筷,以免引起他人的不喜。给他人布菜时不宜过于频繁,适量即可。
夹菜时,尽量从靠近自己一侧夹菜,动作幅度要尽量适中,避免菜汁溅撒出来, 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完一道菜 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
在用餐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出现夹了一半的食物,掉到桌面的情况,这时千万不要拿筷子赶紧夹走,更不要直接用手去捡起,我们可以大方自然的放下手中的筷子,拿纸巾捡起食物并顺势擦除多余的明显污渍,将纸巾向内折叠好,放置于自己的餐盘下方或边缘处即可。
用小碗吃饭时,要用手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食物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古人言:“食不言,寝不语”。与别人交谈时,口里尽可能不含食物,以免牙上粘有食物或口中食物喷出来,出现尴尬,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
吃饭过程中,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纸巾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碟子或纸巾上面,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这样会比较合理。
调羹主要是用于喝汤,有时也可以用调羹盛装滑溜的食物。喝汤时要注意舀汤时,不要将调羹碰碗、盘发出声响。舀起后,汤匙底部先在盘缘轻擦一下,再送至嘴里。调羹就口的程度,要以不离碗、盘正面为限,尽可能不使汤滴在碗、盘的外面。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汤匙要横拿,略略倾斜以汤匙前端靠近嘴边,把汤倒入嘴里。
在吃饭过程中,如需添饭,应尽量自己添饭,并应该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
四、餐后礼仪
向准备食物的人表达赞赏和感谢,这不仅仅是礼貌,还是感恩。这个过程也可在用餐时进行。
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要跟长辈打招呼,饭后帮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帮助洗碗。这也是一项基本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