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岁的女儿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经常气呼呼的跑回家说:“那谁不是我朋友了,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
我问她:你的朋友都有谁?她说:我朋友多着呢,有谁谁谁。我才不想跟这种人做朋友。
我仔细想了想她说的话,好像无言以对,又感觉哪里不对劲。这里有我们大人思维的影子。这跟我们在背后说谁谁谁的是非不是同一个道理吗?今天看到小王升职的公文,想想这几天经常看到她出入老板的办公室。怪不得晋升得这么快。这个人太虚伪,我不喜欢她。这就好像看清了小王背叛了自己似的。于是觉得小王不是我的朋友了,我不要跟这种人做朋友。
我们在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代入我们的主观喜好思维。即我们用我们的喜好去评价一个人。我喜欢你,就会觉得你啥都好,不管你做得有多坏。我不喜欢你,就会觉得你啥都不好,不管你做得有多好。反正我对你的标签已贴好。跟事件的好坏无关。只跟你是谁有关。下次用标签去对照你所做得事即可。跟标签吻合的,就说明我贴得标签没错,还在心里窃喜,于是更加重了这层认知。如果跟标签不吻合,安慰自己,偶尔一次意外正常。反正狗改不了吃屎的原则根深蒂固于自己的脑海。
我们经常会说小李这个人聪明倒是挺聪明的。就是有时候太聪明了。导致别人不喜欢她。你会不喜欢一个聪明人吗?孩子作业每次都全对,你会不喜欢?聪明只有当这种聪明符合自己的喜好时,你才喜欢。否则你都会不喜欢。这就是我们用喜好去评价一个人的思维。
而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做了件好事跟他是不是好人或坏人关联性不大。比如说一个坏人也会很讲究卫生。一个好人也可能不知道尊老爱幼。坏人就不会做好事了吗?但是你会说好像大多数是这样的。坏人做得坏事多,好事少,这是为什么呢?
人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不能简单的归因为好人或坏人的角色。如果一个人被贴了坏人的标签,那么也会给他造成了标签的心理暗示,我就是个坏人,我就应该做坏事。这也是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家长辱骂后,接受了这个成绩不好的标签。后面自暴自弃,反正我是这样的人了,我能怎么办呢?这种自我暗示拥有非常可怕的力量。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个人喜好而改变的。今天晚上老婆没把饭做好就跑出去打麻将了。这是一件事实,你会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有的人会说,这个不应该的,出去玩,应该先把家里的活干好。有的人会认为,老公那么忙,偶尔出去打打麻将有啥不可?还有的会说,你们说得都不对,这要看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深浅。总之,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喜好立场去看待这件事实。
如果,再交代下背景,事实的发展更有逻辑性后。又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观点。总之,带有个人的喜好观点会占绝大多数。这仅仅是一件没有任何道德情操的事件。就会产生如此之多的观点。再想想网上的那么多粘上点道德情操的事件会被各种怀有不同目的和不同个人喜好的人发酵成一个现象。
我女儿跟别的小伙伴吵架后,带着纯粹的个人喜好去判断这个人不好。但孩子的心态是非常纯洁的,一会就会重归于好。但作为成人的我们却无法去释怀一个曾经跟自己结下梁子的朋友。
女儿说,今天我们班那谁给我们每人发一件礼物。我觉得他还是不错的。孩子带着纯粹的喜好去判断这件事对自己有利,就觉得好。如果是成人的我们,可能会加已各种猜测,这孩子家长怎么这么张扬。是不是有什么目的?让孩子谈好其他孩子,是不是想下学期选班长?种种猜测把原本一件中立事件裂变成无数可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下,思维不自觉的靠近了家长。
当一个孩子老是跟另一个孩子吵架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即使对方出于好心为其做了件好事,或为其他人做了件好事。另一个孩子也不会觉得她是好人。
无论我们的喜好是什么,请以客观标准为依据来判断事实。不然这个世界将是有色眼镜的世界。五彩不斑斓,统一不和谐。
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好坏,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态。你的心态是歪的,看什么都是斜的。老婆看待丈夫不做晚饭就跑出去打麻将这件事,完全取决于老婆自己的心态。如果老婆觉得老公是爱自己的,那么这件事可以理解为老公累了,需要放松一下,我很理解老公。如果老婆觉得老公不爱自己了,那么老公即使把晚饭做好出去打麻将,那后面也是一场灾难。
能把喜好与标准完美统一的人屈指可数。你是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