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期中考试,我家小可同学这次语文成绩全班第一,在年级十个班里排名第二。
小可同学自己也觉得欢喜,本来语文成绩就不错的她,这次更加充满了信心。考试卷子发下来后,我看到小可同学的文言文默写和阅读总共只扣了一分,作文也得了高分,文言文课外部分做得确实不错。
我问她,你觉得文言文部分难吗?小可同学说,不难。之前也经常问她文言文难不难,她都说不难。
在上小学时,语文课上经常有小古文的背诵,小可总是第一个举手背完,那样佶屈聱牙的文字,她读起来跟白话文差不多。很多家长经常问我怎样让孩子读懂文言文,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
这真是一个又重要又普通的话题。重要的是阅读对孩子们真的很重要,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普通的是到处都在讨论阅读重要,貌似很多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做不做得到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的经验里,小可的读书历程中,文言文,白话文,甚至英文阅读都是同时进行的,不分主次,同等重要。
小可同学现在读七年级,回顾她读书的缘起,是来自古圣先贤的教诲,作为母亲,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只不过是信了先哲的话,听话照做罢了。
《论语》有一段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先贤的话,绝不怀疑。读到这句,联想起《老子》第四十一章里几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
在此,绝不敢以君子和上士自居,可细思量,求真知的路上不就是《老子》描述的那个过程吗。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会不屑一顾,不怎么肯花时间读这些无用的书,最初我也有这样的心理,开始学起来还将信将疑的,读经典是好,可真有那么好吗?读懂一些之后,不由得打心底里赞叹先人的智慧,时不我待,此后唯有勤而行之,不再做虚妄的选择。
记得小可同学读五年级时,有位家长急切地问,听说你们很早就认字读中外经典了,现在是不是很会写作文,引经据典得高分呢?
我说作文写的都是孩子话,没见有多高的分。这位家长听我说到小可写的作文并没有因为读了很多的经典而得高分,也就没那么急切地跟我交流如何选读经典名著的事情了。
还记得六年级一次考试,小可同学的语文成绩没有特别好,家长见面会时,一位家长问,听说你们孩子读了很多的名著和古诗文,语文成绩一定很好吧。我向她指了指分数,说你看成绩也不算怎么好。她疑惑地说,不读考不好,读了也没考好,到底读还是不读呢。
我无言以对,难道在很多人心里从小读诗书,仅仅是为了引经据典地写好作文,考试考高分吗。在我的概念里,从来都不是这样的理论。
有的时候面对家长们的询问,我会说,我家小可是一块大大的海绵,需要吸收很多很多的水,才能开始流淌,她读的书就是水,终究会有用的那一天。看到他们将信将疑的眼神,我知道很多人不信,他们等不急等不了,他们要的是高分数,想的是立竿见影的结果。
每当此时,总会想起《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吾言甚易行,甚易知,天下莫能行,莫能知。”直译为:我说的话很容易做到,很容易理解,天下却没有人做得到的,也没有理解的。
读久了,有时会想,智者老子惜墨如金,微言大义,他是以怎样的神情写下这几句话的。两千多年前的预言,说的不正是大多数现代人急功近利的迷茫恐慌之态么。
想起前几天在“庄子”读书群里讨论“有用无用”的话题,不禁反思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小时候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长大了开始想读一些“无用”的书,学习一些“无用”的技艺,可成年人的世界纷扰太多,却难以安定身心去读一读本应该从小就要熟读的“无用”之书。
回顾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和养育小可的过程,有种深刻的体会,本来应在儿童记忆最佳年龄朗读和背诵的经典,很多父母觉得没用,很少教孩子读,或者几乎不读,却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英语培训和奥数上,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究其原因还是为人父母教育者知识结构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引领孩子的成长。忘记在哪里读过的一段话:父母自己是有限的一缸水,如何解决孩子受教育的饥渴?不如将中外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徜徉在智慧的海洋里,直接与智者对话,这样“取法乎上”的读书才不会有偏差。
我经常跟小可同学说,爱读书的孩子讨人喜欢,读好书的孩子没有执拗的青春叛逆期。先哲经典好比杀毒软件,可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经典是护身符,可以引领你走过人生的三重门,初中进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大学步入社会,穿过每一道门,你都不会有疑惑。以后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你永远都会有自主选择和明辨笃行的能力,因为你的心里有着光的指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一直相信,小可终将会领悟到书里的智慧。少年读书无甚解,老来醒事有奇功,很喜欢苏辙的这句话。
少年读的书都是种子,为人父母和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撒播好的种子,堆积厚土,耕耘灌溉,培土施肥,修剪枝桠。之后,孩子应对生命里的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